全球打水戰 看誰留住水

文/黃巧雯、董俊志、黃自強、吳協昌、曹宇帆 |2015.06.14
1188觀看次
字級

文/黃巧雯、董俊志、黃自強、吳協昌、曹宇帆

水,是地球常見的物質之一,也是生命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世界各國因地理位置、氣候及地形等差異,「水情」各有不同。水太多、太少都不行,各國對於水的保存、利用、再利用有什麼方法呢?本周及下周的專題,將帶領大家前往美國、新加坡、以色列、奧地利、日本、蘇俄、馬來西亞等國家,看看他們如何規畫水資源。

台灣 患寡又患不均

水情拉警報

氣候變遷,台灣今年四月至五月下旬,面臨六十七年來最嚴重旱災,國內主要水庫除了翡翠水庫水情尚佳,其他重要水庫如北部石門水庫、苗栗永和山水庫、台南曾文水庫蓄水率都一度吃緊。由於水資源有限,經濟部現正推動北中南區用水聯合調度計畫、再生水利用、自來水管線漏水率改善、節水常態化,希望能藉此加強水資源調配、運用。

台灣地區年平均降雨量二千五百零六毫米,為世界平均值的二點六倍,世界排名第十三名,但因地勢坡陡流急、人口密度高,儘管看似降雨量多,但每人每年可分配雨水量僅約四千零七十四立方公尺,不及世界平均值二萬一千七百九十六立方公尺的五分之一,因此名列世界第十九位缺水國家。

台灣水庫蓄水率差、降雨不平均,喚起各界對水資源議題的重視,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賴伯勳指出,台灣一定要有多元化方式因應,目前已逐步推動北、中、南區用水聯合調度計畫、汙水再生利用與各項節水計畫。其中,調度計畫包括板新地區供水改善計畫、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工程計畫、南化水庫與高屏溪聯通管路工程計畫。在廢汙水回收再利用方面,結合內政部營建署推動水再生計畫,將處理後的水供給工業用水使用。為避免產業與民搶水,經濟部次長楊偉甫希望,未來新開發案除了需使用一定比例再生水外,也呼籲工業用戶加強自身廢水再利用,目標是工業用水使用自來水零成長。

楊偉甫表示,目前用水較缺乏的台南、台中、桃園地區都有相關海淡廠規畫案,但推動海淡廠需要考量用水端、價格、能源端三大問題,目前一度水生產成本約三十元。海淡廠生產一度水需使用三度電,但興建海淡廠還得考量未來是否有電可用。

此外,經濟部積極推動節水工作,包括改善自來水漏水率等。除了漏水率偏高為社會所詬病外,部分水庫淤積率超過三成,等於直接影響水庫蓄水量,縮短水庫使用壽命。

由於水庫淤積率過高,變相吃掉水庫蓄水空間,恐造成即使有水,但也無處可貯窘境,儘管自莫拉克颱風後,政府相關單位已清淤約一座鯉魚潭水庫容量,但仍遠不及淤積數量。目前水利署將今年原訂清淤目標上修一倍,甚至喊出「清淤無上限」,主要鎖定石門、曾文及南化等水庫新建排砂隧道或防淤隧道,希望減緩水庫淤積速度。

新加坡

高度重視水資源

自給自足為目標

新加坡從小教育裡,對水資源保護是念茲在茲,浪費水資源重罰只是手段之一,真正目的仍是基於新加坡的永續發展及厚植基本國力,這也讓新加坡發展出強大經貿實力,同時也成為國際間知名的花園城市。

曾經孕育新加坡成長、清澈美麗的加冷河,在一九六○、七○年代曾淪為水質汙黑、骯髒發臭的河流。經過一九七七年起十年的清河計畫,不難發現如果沒有積極興建蓄水池、加速海水淡化、以及研發新生水工程,扭轉水資源劣勢化為優勢,新加坡實難有今天供水能自給自足,進而建設成美麗的花園城市。

新加坡打從建國之初即高度重視水資源,從安全和主權層面權衡國家最大利益,在政府各類政策中,水資源政策是重中之重,任何政策和水資源政策相衝突,都須改道而行。

新加坡年降雨量達二千四百公釐,雖約為世界平均值二點六倍,但國土面積僅為台北市二點六倍大的新加坡,卻受限於地形地貌,難以蓄積充足雨水。新加坡早在獨立之前的一九六一、六二年,就和馬來西亞簽署兩份長期供水協定,分別於二○一一、二○六一年屆滿,而新加坡幾年來的治水方略早已提升到國家戰略層級。正因受到先天條件限制,須仰賴從馬來西亞輸入水源,國家用水機構也積極希望在二○六一年最後期限之前,能讓用水達到自給自足。

新加坡現階段水資源運用,包括設置集水區水庫、從馬來西亞輸入水、淡化水以及新生水。搜集當地雨水是新加坡國家用水機構使用最廣泛方式,利用廣開溝渠、運河、水塘、河流及水庫,完全不漏失老天賜與的天然降雨。

新加坡也擁有海水淡化廠,每天提供乾淨用水,滿足新加坡百分之二十五供水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相當引以為傲的多座新生水廠,透過汙水過濾、逆滲透及紫外線消毒等方式成為乾淨用水,已成為新加坡另一主要水源,滿足三分之一的用水需求,主要提供工業用水等。

將節約用水的價值觀落實到日常生活細節中,輔以不偷工減料且一氣呵成的綿密基礎設施網,這就是新加坡「全國工程」方程式,也是新加坡在東南亞能永續經營,搶占先機不受制於鄰國的上乘兵法。

美國

暖化  +  少雨 水源仍不足

依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的分類,美國主要的水資源有兩種,一是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等,另一個則是地下水。在美國中部大平原區,主要來自河流,但大部分河流上游在西岸,如果山上的雪夠多,春夏之間,下游偶爾會氾濫,雪量不大,就會造成旱災,這也是目前加州以及美國部分地區旱災嚴重的主因。

至於在美國東部,受到北極以及加勒比海灣氣流影響,雨水相對充足,偶爾還能支援中部地區,也因此美東目前仍未受到旱災侵襲。

美國早在十九世紀就開始重視水資源,並對各主要河川流量進行偵測。

加州是美國人口最多,也是用水量最大的州,水資源的使用本來就相當吃緊。其中南加州氣候乾燥,再加上水源不足,年降雨量約只有二五○毫米,部分地區只有五○毫米。早在一九四○年代就有北水南調的想法,一直到一九九○年代正式完工,也讓南加州的缺水問題得到紓解。

而在加州的水源中,多達三成是高山融雪,但是受到近年來全球暖化的影響,剛結束的冬季降雪達到歷年來的新低,才迫使州長布朗不得不宣布史上第一次的限水令。

加州為解決缺水問題採取了多項措施,但絕大多數都是限制用水。由於加州臨海,隨著海水淡化技術進步,加州也建立海水淡化廠。儘管加州極力限水、節水,似乎仍無法化解此次缺水危機,美國全國公共電台(NPR)歸納出七個加州乾涸的主要原因,包括裁種杏仁、乳牛牧草、先到先得(first-come, first-served)的規則影響分配、農民沒有節約用水壓力、濫用地下水、水資源分配爭議以及經濟作物的大量耗水。

從這幾個原因中探討,除了「先到先得」規則之外,其他六個原因幾乎都與農業相關,而加州是全美農業重鎮,出口量居全美之冠,但這次限水令,並沒有特別針對農業用水,也導致許多批評。

事實上,在布朗頒布禁水令之前,加州就已經緊鑼密鼓地節水,只是成效不彰,也迫使加州不得不採取更嚴厲的限水措施。

以色列

一滴水當十滴用 沙漠開江河

以色列一年降雨量七百公厘上下,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但以色列在沙漠中開江河的本事,不論是滴管灌溉或是海水淡化技術都是獨步全球。以色列「一滴水當十滴用」的觀念,不但值得學習效法,更是以色列水科技領先各國的關鍵。

比方,這個猶太國度終年日照充足,運用太陽能的技術也是走在時代尖端,同時更研發電熱共生技術。傑尼斯首席科技執行長惠蘭說,每座碟型衛星天線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接有管線可輸送冷卻水,降低光電池板吸收日照轉化為電力時產生的高溫,最後冷卻水可轉化為供給工業與家庭用的熱水,環保節能的成效很可觀。傑尼斯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塞吉夫(Rony Segev)說,以色列天然能源短缺,有了這套系統,每年可省四萬公升石化燃料。

以色列人一滴水當十滴用的本事,也展現在向天要水喝的能耐。「塔雅」(Tal-Ya)是以色列專事研發創新農業灌溉技術的機構,他們以聚丙烯質材製造的露水灌溉器,外觀就是一張布滿凹槽的灰色塑膠盆,既普通又不起眼。

在黎明破曉前,串串露珠順著這凹槽,外高中低呈向心狀流入作物的根部,天微亮時,在土地深根發芽的農作,已攝取足夠的水分,迎接嶄新的一天。

這項露水灌溉技術比舉世聞名的滴管灌溉更具競爭力。塔雅總裁齊特解釋,滴管灌溉得布設水管,他們的技術完全不用,就算是沙漠,只要能生出露水,就有辦法把沙漠變綠洲。此外,凹槽的功用不只限於集中露水,農夫施肥也可以順著凹槽倒肥料,提高施肥成效,可省水省肥各百分之五十,更可以抑制根部雜草蔓生,使耕地免於除草劑的荼毒。

以色列國土有一半是沙漠,但是靠著這款不起眼的灰色塑膠盆,每個盆每晚至清晨可集中露水三公升多。

還有不必煮沸、兩三下汙水可變飲水的技術,也是以色列秉持一滴水當十滴用的本領。

位於「航空城」高科技園區內的「水純粹」(WaterSheer)公司,就有辦法化腐水為神奇。以希臘神話象徵智慧與水的女神蘇利斯命名的「蘇利斯個人淨水系統」(PPS),即採用活性碳濾化原理,就算身處無淨水之地,也可將河水、湖水、雨水甚至路邊水窪的積水淨化後直接飲用。

以色列開發水資源的技術與經驗固然值得稱許,然而他們建立一滴水當十滴用的觀念更關鍵,台灣缺水時刻難免造成生活不便,卻也是值得各方深思,如何養成節約用水習慣的好時機。(待續)

本版專題節錄自《全球中央》雜誌二○一五年六月號,http://www.cna.com.tw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