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教母陳郁秀 打造台灣品牌 文化無處不在

阮愛惠 |2015.05.10
2618觀看次
字級
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長年以來同時擁有多種頭銜,且同步進行不同面向的工作:鋼琴家、大學教授、文化機關首長、無任所大使、文化類基金會董事、文化藝術總監、策展人、民間公司顧問等,不勝枚舉。近十多年來,她更被視為台灣的「文創教母」。圖/陳郁秀提供
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長年以來同時擁有多種頭銜,且同步進行不同面向的工作:鋼琴家、大學教授、文化機關首長、無任所大使、文化類基金會董事、文化藝術總監、策展人、民間公司顧問等,不勝枚舉。近十多年來,她更被視為台灣的「文創教母」。圖/陳郁秀提供
台灣豐彩三色明信片。圖/陳郁秀提供
阿嬤的花布就是最經典的「台灣紅」,其實早已深入每個人的生活中。圖/陳郁秀提供
陳郁秀以台灣藍意象為概念的家飾品。圖/陳郁秀提供
陳郁秀與設計師陳俊良,一同策畫二○一五年「結 金蘭─纓絡素履」主題展。圖/陳郁秀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陳郁秀提供

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長年以來同時擁有多種頭銜,且同步進行不同面向的工作:鋼琴家、大學教授、文化機關首長、無任所大使、文化類基金會董事、文化藝術總監、策展人、民間公司顧問等,不勝枚舉。近十多年來,她更被視為台灣的「文創教母」。

二○○二年,她在文建會主委任內制定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以及相關推動方案。其後,不論是擔任文建會主委或文化總會會長職務,甚至卸下公職後,仍以個人之力,全台灣走透透,以實際行動持續參與相關事務,且致力將其豐富的經驗,形諸於圖文紀錄,以傳承與分享各界。

繼二○一三年七月,陳郁秀推出《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之後,今年四月底,她再度出版了該系列第二本《文創大觀2:台灣品牌來時路》,這次她寫的不是政策、策略、法條、規畫,而是原理、流程、實踐與態度。

陳郁秀說:「生活無處不文創。但我發現,這十多年來,政府及民間團體對於『文創』的走向,跟我當初制定的政策精神有些偏頗,錢、力量和智慧沒有用在刀口上,深感痛苦及惋惜。雖然我已離開公部門,但覺得自己仍有責任,畢竟這些政策是我提出,對其政策的目標、內容與來龍去脈最為清楚。」

《文創大觀1》已成為很多文化單位及大專院校的教材;在《文創大觀2》中,陳郁秀則以一個個她親身經手過的品牌實例,解說什麼才是可以代表台灣的文化品牌。陳郁秀說:「品牌不應局限於單一商品,也應囊括意象、空間、服務。台灣有著珍貴的文化能量,是創造文化品牌的基石。我的理念主軸就是『原鄉台灣+時尚台灣=鑽石台灣』。台灣多樣性的生態以及多元文化,像極了鑽石的切割面,這就是『原鄉台灣』;而台灣展現的科技發明與經營、管理、行銷之能量等,是所謂的『時尚台灣』;兩者相互作用就是磨光鑽石的利器,是文創的底蘊,我稱之為『鑽石台灣』。至於由誰來磨光呢?當然是所有的台灣人民。也就是說,台灣所擁有的DNA正是歷史與現代流傳給我們的寶藏,在此基礎上,我們要以『品牌台灣』為最高理想,才能在這變化萬千的二十一世紀,創造出真正屬於現代台灣的國家品牌。」

出版《文創大觀2》後,陳郁秀打算從「空間」、「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生活藝術」及電影電視」等主題來闡述「文化產業化」及「產業文化化」的全面概念,預計每一至二年推出一本專書。

堅持理念 瞄準目標向前衝

「我的本業是鋼琴家,應在舞台上表演,為何要寫這麼多書?一九七六年,我和盧修一結婚後,我倆就致力於台灣的文化研究,出版很多書籍,著力推廣文化與藝術,並以我的專長『台灣音樂』為起點。至今我的中心思想始終如一,聚焦於『把台灣最好的一面發掘出來』,盧修一離世後我仍繼續前進,也帶動很多人一起努力。」

一九九三年,時任立委的盧修一和師大音樂系教授的太太陳郁秀,成立了「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推動本土文化藝術活動。二十多年來,基金會的活動力依然穩健踏實,陳郁秀則因擔任過文化最高行政首長,眼界的高度和思惟的廣度,從台灣本土音樂的領域擴展到文化的各種層面,至今她仍孜孜不倦為文化工作,不斷在各地考察觀摩,分享經驗。

陳郁秀說:「當我建立起一個理念之後,就會一直做一直做,永不放棄,即使只位居其中一個小角色,也無所謂。五十五歲那年,我自學校退休後,即以文化義工自居,大部分擔任無給職的顧問或董事,但我樂在其中。當有些文化事業公司的一級主管,帶著企畫案來討論時,我一看完就已知道如何指導他們。我有機會領導、共事,累積的經驗也愈多,更加能隨手拈來,處處自如,也樂此不疲。雖然每年都要出國取經五、六趟,每周排滿工作行程,但我並不覺得累,台灣本土文化的養分,與內心永不放棄的使命感,永遠帶給我無限的心靈力量!」

視音樂為信仰 領悟處事智慧

陳郁秀五歲學鋼琴,十四歲時榮獲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少年鋼琴組冠軍,十六歲通過教育部資優學生甄試,赴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留學。「音樂是我一生的志業,也是我的宗教。我每天都彈鋼琴,這是我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我未曾一日離開它。」陳郁秀說。

她也曾有遇到障礙的時候,尤其在她的先生盧修一病重的那段日子。「那時我天天跑醫院,心神不能集中;我擔心面對大眾時無法順利表演,非常痛苦,想要取消演奏會。」但是盧修一說:「妳絕對不能取消,一定要想出一個辦法,讓妳在最痛苦的時候都能夠上台。」

有一天,一邊彈著琴,陳郁秀突然想到,教會裡的唱詩歌、佛教法會的梵唱,不都是在向上天祈求降福消災嗎?「於是我在彈琴時,就抱持著為盧修一祈福的心情,那種感覺非常好,不但能夠讓我安心上台,而且演奏得非常成功。」她說。

多年來,陳郁秀每天吃過早餐後,就先坐下來彈一個小時的琴,之後再展開一天的工作。陳郁秀說:「學習鋼琴,必須由人體結構學起,明白用力的關鍵點,例如指力、腕力、臂力及全身重量之力,明白之後,還得執行,再了解音色強弱、厚實、彈跳與硬柔,用此拿捏使用力量的大小。就如此由一個音,二個音…,慢慢完成全曲的演奏。細節沒處理好,不能演奏出精緻、優美的音樂音質,但只顧細節,又沒有統整的能力及遠大的胸襟、視野。所以要兼具微觀與宏觀的態度,才能圓滿。」

而她也以此態度移植至所有的工作,這種以鋼琴曲目彈奏理論,架構於實際的行政事務的獨特思惟,就是她能從鋼琴家的身分,成功轉化為文化政策主導與落實者的最重要因素。

「許多事情做就對了!第一層的基本功最重要,之後就能不斷累積前面的成果。文化行政工作最難的部分是要說服很多人,集眾人之力才能成事。就像燒開水,在等沸騰時那個『嗶』聲。但一旦到達一個高度,我們就能站上那個立足點來看世界,更能從世界的高度審視自己。」她說。

重視家庭 使每一天充滿意義

陳郁秀的原生家庭和婆家都是民間信仰,十六歲就留洋的她,至今謹遵婆婆的規矩,過年過節都要拜神祭祖。

三個子女和陳郁秀都很親近,兒媳女婿們也和陳郁秀無所不談。「從小我父親教導我:『先把好處給別人。如果我們懂得對別人好,生活周遭也會被好人和好事圍繞。』我至今仍以這樣的觀念教導子女,鼓勵他們心胸要寬大。」她說。

盧修一過世後,家人的情感更加濃密,每周六晚上,三個孩子的家庭,都會和陳郁秀共進晚餐,而且是在家吃飯。她說:「即使是我生日那天,我都要他們各自準備兩道菜帶回家共同享用。我擔任文建會主委期間,也親自上菜市場買菜,至今仍常為家人準備飯菜。」

陳郁秀認為,自己買菜,就能掌握食材的安全來源;自己烹調,才能控制健康清淡的烹煮方式。「孩子們看我這麼忙都還堅持這麼做,就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性,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庭後,都盡量在家煮飯吃。很多事情,身教比什麼都重要。」她說。

吃得清淡、每天走很多路,算是陳郁秀的養生之道。小時候,她曾是一個熱愛自由、天真浪漫的孩子;成年之後,她意識到一己的責任,專注而積極,並且堅信「人定勝天」。「但是盧修一過世後,我不再有這樣的想法,我相信人生在世,有一定的時間,我們要作的,是如何過得有意義。我一生中最艱苦的時期,就是他被關的那三年和他生病之後的那段日子。歷經過那些痛苦,後來再碰到大小事情,我已不再驚慌失措,頂多覺得『啊!就是這樣啦』!」她笑說。

除了感謝夫婿留給她很多無形的資產、讓她學到很多事情之外,陳郁秀對老天更有無盡的感恩。「我向來不汲汲營營,但上蒼對我非常眷顧,今生給了我很好的天賦、很好的職位、很好的朋友。我得到許多協助,都是用錢買不到的。因為感恩,我也常無私地分享或資助他人各種資源,常有人說我是他們的貴人,但我都忘了,不以為意。這樣的人生是很愉快的,我本無所求,但當許多人回頭來謝謝我時,不由得感覺:『哇!我怎麼這麼幸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