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行世界的傳統工藝 青花瓷

文/李昀 |2015.04.26
1866觀看次
字級

文/李昀

近幾年,知名音樂人周杰倫與方文山合作一曲〈青花瓷〉,重新喚起大家對這個傳統工藝的認識。青花瓷是早期中國外銷藝術品的代表,至今在世界都可見到青花瓷的藝術品,其簡約質樸的風格,影響了世界對高級工藝的審美觀,其中一些更因為獨特美感,成為收藏家眼中的稀世珍寶。本周專題將帶領大家認識這個風行世界的工藝品─青花瓷。

在東南亞和非洲,如琉球、肯亞、坦桑尼亞等地,考古遺址都曾經發現來自景德鎮的元代大型青花,而明代青花更是遍及東亞各國,甚至遠達歐洲。為什麼青花可以成為中國歷代所有不同製作風格的瓷器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評價最高的種類呢?

適合大量生產

青花生產以「釉下彩」方式取代傳統中國瓷的刻、畫方法。早期的古瓷多為單色釉,靠著燒製原料和調配釉色,形成乾淨清爽的釉色,宋代的定窯、汝窯、都屬於單色釉;而「釉下彩」則是在胎體上拿毛筆和刷具直接手繪,如同在白紙上作畫一般,再覆上一層玻璃釉後,入窯一體一次燒製而成。一次燒製不但降低成本,損壞率也相對降低,適合大量生產,作為日常、商用和貿易用瓷器。

另外一方面,明、清二代,景德鎮因為國內商品經濟與海外貿易需求大量瓷器,逐漸轉型成為瓷業經濟城市,以專業分工進一步發展規模化的生產線。

《景德鎮陶錄》記載:「陶有窯,窯有戶,工有作,作有家,陶有所資各行。」作坊內分工精細,工匠來自四面八方,每個窯場裡不下數十名工人。易於燒製的青花,配合工廠化的製程,大量生產,出口至世界各地。

無國界的美學

唐代以後中國積極發展外交,不只從西安出發可以通往中亞的絲綢之路,也在廣州設置管理外貿事務的市舶使。阿拉伯半島的大食、婆羅門(今印度)、東南亞的爪哇、安南,東北的高句麗、日本等,都是往來貿易交流的對象。在阿拉伯海上貿易的船隻,帶回了製作青花的重要原料「回回青」,是繪製青花的重要色料。「回回青」是一種含鈷的天然礦物質,根據調配與不同產地特性,鈷在高溫燒製後還原成為或濃艷、或柔和淡雅的藍色。

白色和藍色都是穆斯林眼中代表純淨和尊貴的顏色,因此以藍白兩色製成的青花在阿拉伯世界大受歡迎;反向地,中國青花的圖案和形式也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從域外進口的精美工藝品也帶給景德鎮工匠不同的設計想法,這種藍白瓷器美感跨越國界,成為「世界性的青花」。

青花瓷的海上貿易之路

到了宋代,南方經濟加速發展,政府也鼓勵民間商人從事海外貿易,更進一步在沿海城市設立「市舶司」,發行「公憑」(相當於貿易許可證),集中管理貨物與稅收。瓷器自宋代開始就大量外銷,元代以後景德鎮開始大量生產青花,更成為外銷精品主力。歷史記載,印度、蘇門答臘等地,用豆蔻、丁香、麝香、胡椒、金銀器和薔薇水等來交換中國的絲綢和青花瓷。青花暢銷於南亞諸國,甚至遠到阿拉伯、歐洲,深受西方貴族的喜愛。

宋元時代民間商行買賣貿易穩定發展,到了明代則因為陸續頒布的海禁律法,使中國對外貿易僅以官方朝貢制度為主,私人貿易則逐漸被禁止。

明成祖永樂年間,派遣許多使者赴海外宣揚國威,在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朝貢貿易中達到巔峰,而後頒布多次海禁,將陶瓷運輸拱手讓給正值「地理大發現」時期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歐洲國家。其中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十七世紀初占領福爾摩沙島,在大員(今台南安平)設立據點,作為對中國、日本、東南亞各地商業據點的樞紐,並且將陶瓷、鹿皮、砂糖、鴉片等物料運回歐州。

西方也有景德鎮

在歐亞大陸另一端的荷蘭,一個叫台夫特(Delft)的小城,將青花製瓷工藝技術移植到了歐洲。台夫特是靠近海牙的一個小城市,人口大約只有十萬人,市區內貫穿許多小巧古老的運河,是歐洲著名的青花瓷之都,也是以「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畫作聞名的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故鄉。

台夫特開始發展藍瓷始於十七世紀。當時中國政治局勢混亂,滿清於一六四四年入關進入中原後伴隨一連串戰爭,間接影響瓷器出口。荷蘭東印度公司商人無法取得中國瓷器滿足歐洲廣大消費需求,此時台夫特的工匠把握機會,開始仿造以假亂真的中國式青瓷(Delft ware)。

青花被廣泛的應用,從水壺、罐子等簡單的日常生活用具,到精美細緻的裝飾性藝術品皆有,荷蘭畫師更加入宗教形象、傳統風車、打獵、釣魚等日常生活主題;台夫特藍瓷的另外一個特色產品就是「青花磁磚」,直到現在許多荷蘭老房子上,仍常看到青花磁磚嵌在牆上作為裝飾之用。從十七世紀開展的藍瓷工藝,至今在台夫特仍然保存得很好,青花精神融入城鎮居民生活中,成為這個小鎮的文化標誌。城中也有古老的工藝坊開放參觀,例如成立於一九六三年的皇家彩陶工廠(Royal Delft),就為遊客準備多國語言的視聽簡報,可以輕鬆地體驗陶藝製作,與觀摩陶藝師父們精湛的工藝技術。

欣賞瓷器的秘訣

色彩

各時期、各地方製造出的瓷器就像每個地方不同的花卉土壤,各有不同風情,到博物館欣賞古瓷,該把握哪幾個基本要點呢?

以釉色窯變著稱的瓷器(如鈞瓷),千變萬化的色彩最值得欣賞。在窯裡經過高溫燒製,再加以不同化學元素形成變化,朱砂紅、雞血紅、茄皮紫、葡萄紫、孔雀綠、寶石藍……一件瓷器上出現多種不同色彩交融在一起;而如冰似玉般的梅子青、月白瓷則反映古人崇尚自然神韻,和追求高風亮節的雅志。

造型

簡潔流暢的造型和線條,是顏色純淨的瓷器著重的要點。特別是宋代瓷器感染了文人書畫的風氣,極簡而質樸的造型蘊含優雅而秀美的文人風骨。到了元明清三代,受到外族和西方文化影響,也有許多富含回教與阿拉伯風情的瓷罐和水壺,見證文化交流發展。

工藝

南宋官窯中的一些瓷器,釉彩有時甚至超過胎體的厚度。從製作工藝上來說,即使是優良的現代設備也難以達到的作品。

裂紋

釉面上常可見形狀各異的自然裂紋,被稱作「釉面開片」。本來是燒製時不可控制的缺陷卻成為特殊的審美情趣,更進一步成為瓷器美感的重點。欣賞瓷器時,可以注意魚子紋、蟹爪紋、冰裂紋等巧妙不同。

陶瓷的歷史

商代 一六○○ ~一一○○ 初登場

一九五○年代在河南鄭州的商代墓葬中發現兩件較完整的瓷器,被認為是中國瓷器的鼻祖,也是粗陶向硬質瓷器過渡時期的代表物品。

東漢 二五   ~ 五八一 製造漸成體系

東漢時期首次發展出較成熟的青瓷製作方法。在浙江紹興上虞地區出土的東漢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已符合製瓷標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以浙江越窯為主的南方青瓷生產已成為體系,除了青瓷之外還生產褐斑瓷。器型上,碗、碟、罐、壺、洗、盆、缽、盒都有,瓷器已成為生活中實用而且不可分的器具了!

唐代 六一八 ~九○七 「南青北白」局勢底定

燒製瓷器在唐代來到第一個高峰,當時南方浙江越窯青瓷和北方刑窯白瓷相互競爭比美。雖然北方瓷器晚了南方數百年,但在掌握瓷器生產要領與融入北方文人個性後,發展出潔白似雪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宋代 九六○ ~一二七九 五大窯場爭霸

「宋瓷」馳名天下,是現今國際各大古董拍賣會中,買家願爭相以天價收購的藏品。結合宋代文人氣濃厚的優雅風骨,宋瓷以單色釉著稱,清白瓷的釉色如冰似玉,清淡而素雅,純淨而細膩。宋代製瓷工藝興盛,「定、汝、官、哥、鈞」五大窯場各分天下。

元代 一二七一~一三六八 景德鎮快速崛起

元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轉折期,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青花瓷」於此時成熟發展,景德鎮製瓷業也在宋末元初時開始大放異彩。民間窯業開始規畫生產體系,將燒、做兩行分開,各行業有不同的行幫組織,既平行分工,又垂直整合上下游合作,各自掌握專門的工匠技藝,開啟往後數百年的鼎盛時期。圖 ①

明代 一三九八 ~一六四四 白瓷風行一時

到了明代,「海上絲路」開通,精美易碎的瓷器得以經由海運出口至東南亞乃至歐洲,成為國際貿易上的奢侈精品。景德鎮成為世界知名的陶瓷大都,更出現各立門戶的瓷行、瓷莊、或瓷號。明成祖永樂帝對白瓷十分喜愛,因此白瓷風行一時;此時製作的瓷器不但數量多,也燒製許多大型器皿。圖 ②

清代 一六四四 ~一八四○ 外銷黃金年代

清代瓷器發展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統治時期為最高峰,也是外銷的黃金時期,十八世紀時曾多達一年百萬件輸出。打開與西方交流大門後,瓷器的造型與裝飾圖案也開始出現西方色彩。

清代特別流行銅紅釉料在胎上繪製紋飾的「釉裡紅」彩瓷,在攝氏一千三百度以上的高溫下燒製,藉由銅元素在高溫還原的化學作用下,釉下呈現鮮艷喜氣的紅色花紋。圖 ③

現代 一九四九 ~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的瓷廠和手工製瓷技藝先從國營,逐漸演變為國有民營化,並二○○六年經過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景德鎮上現主要有景德鎮陶瓷公司、環球陶瓷公司和法蘭瓷三大瓷廠,和民間手工作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