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念真 兩岸都有追夢人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2015.02.01
2365觀看次
字級
二○一三年吳念真受邀擔任政大駐校藝術家,開設「吳念真私塾」課程,帶領學生練習劇本寫作。 圖/黃義書
去年吳念真(左)和兒子吳定謙(右)聯手執導綠光劇團的《八月,在我家》舞台劇。圖/資料照片
吳念真觀賞微電影《阿爸的味道》時,也上船體驗漁民吃船仔飯的滋味。圖/簡榮輝
吳念真登陸處女作是《人間條件》系列戲劇——《台北上午零時》,於北京與上海兩地上演,他帶著相關演員在台北舉行記者會。圖/中新社
描述宜蘭在地人物故事的微電影《阿爸的味道》在南方澳三剛鐵工廠博物館首映時,吳念真出席觀賞,直呼感動。圖/簡榮輝
二○一三年綠光台灣文學劇場二部曲《單身溫度》,由吳念真(左二)編劇、導演,重新詮釋作家王鼎鈞的文學作品。圖/胡經周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導演吳念真日前帶著他的作品《人間條件》系列《台北上午零時》首次登陸,對岸媒體爭相邀訪,封他為「台灣最會說故事的人」,說他憑著敏銳的社會觀察、一枝好筆與優異的企畫能力橫跨戲劇、電影、電視、廣告界等。

接受陸媒專訪的吳念真說,此次執導舞台劇所得到的成就感和快樂,是過去做電影時所沒有的,演員在台上流暢的表演,直接和觀眾產生共鳴,這種溝通的快樂「比做電影過癮」。

從二○○一年起擔任綠光劇團編劇,吳念真的《人間條件》系列作品,在台灣演出早已超過二百八十場,觀賞人次達三十萬人以上,堪稱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舞台劇之一。之所以挑選這部《台北上午零時》作為登陸處女作,吳念真說這部作品的文化隔閡比較小,是一個年輕人、老年人都能看懂的故事,也是一個兩岸觀眾都會有共鳴的故事,希望透過這齣舞台劇,加深大陸人對台灣風土人情的了解。

回顧歲月甜蜜溫馨

「《台北上午零時》其實是我創作的『人間條件』系列舞台劇的第三部,為什麼第一部會選擇它呢?一是,我個人和這個劇本的情感比較接近,它描寫一九六○年代,一群年輕人從鄉下到城市工作,直至中年的故事。我也是一九六○年代從鄉下到台北工作的人。那時,從鄉下到台北來,你會認識非常多跟你同樣命運的人。這群人在一起,相濡以沫、互相幫忙、道義相通的感情,讓我非常眷戀。」接受人民網專訪時,吳念真細說緣起。

《台北上午零時》曾經是台灣的深夜廣播節目,年輕時曾在一家工廠當學徒的吳念真說,不知道多少次自己聽著那個節目睡著,主持人的談話和音樂,安撫了包括他在內的很多年輕異鄉人的心。

他說,儘管面對許多挫折,但因為懷抱著單純的願望,所以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阻礙,都能堅持下去。「到了一定的年紀,再回顧那段歲月,反而覺得非常甜蜜。當時的一群人現在再坐在一起聊天,有的人甚至已變成大老闆,但都覺得如果沒有經過那一陣子的磨練,說不定我們的人生也不是現在這樣的。」

但最重要的觸動點,還是他自己到大陸的見證。他在上海、廣州,北京看到來自各地的人們為改善生活不遠千里到都市謀生,彷彿看到年輕時追求夢想的自己,於是萌生了將該劇帶到大陸的想法。

兩岸演員同台飆戲

大陸首演版由吳念真親自執導,由林美秀、黃韻玲、柯一正、李永豐等原班人馬主演,他的兒子吳定謙也參與演出。除此之外,他還邀請大陸一級演員曹毅、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李宏偉及國家話劇院新生代演員張露與台灣演員同台飆戲。

吳念真說,之前從未想過自己的舞台劇能在大陸演出,希望大陸觀眾能從中看到一些台灣社會的生活細節,這次是他嘗試的第一步。由於舞台劇中演員的對白有非常多的台語,為了在大陸演出,他將劇本重新寫了一遍,把原來台語改為普通話。「在改的過程,對我來說就好象是重新回顧了一次創作的過程,回顧了自己的青春,還是很感動。」

關懷觸角深入偏鄉

事實上,近幾年吳念真也將戲劇推廣到偏鄉,接受媒體專訪時他說︰「我覺得最幸福的事情,是和一群很棒的朋友完成一件我們認為應該去做的事情。幾年前,我們覺得台灣的鄉下小孩沒那麼多的機會看演出,就用幾年時間,以最高舞台的標準,到台灣每一個鄉鎮演戲給小朋友看,經費全部從民間募款。過了兩年,有些奶奶們就講說,我的孫子出生的時候你們演完了,他從來沒有看過,你們再演一次。於是我們從前年開始就再一次走遍全台去演戲,現在又演了一百多個鄉鎮了。」

原本只是出於善念,但在演出過程中,有一個老師告訴吳念真,看戲對鄉下孩子來說當然是件快樂的,但看完後還是要面對現實世界。「這些孩子的父母親都在外面工作,要麼就是和爺爺奶奶這些長輩在一起,沒有人教他們做功課,所以在外面亂攪和,這些小孩子從這時開始就失去了競爭力,未來要怎麼辦呢?」最後吳念真和朋友想到開設課後輔導班。


他的兩岸觀察 真正溝通就是互相理解

前幾年吳念真在上海開了一間小小的廣告公司,接了許多大陸的廣告,甚至到上海拍電影,對於兩岸關係,有他個人的見解。

他說︰「前一陣子我在上海拍片,我會觀察餐廳的價格、超市裡的價格,比如洗髮精多少錢,然後問年輕人說你們上班掙多少錢。你就了解到,他們有人的遭遇和台灣年輕朋友一模一樣,這些年輕人在城市過日子的話,如果不是家庭幫些忙,日子會過得非常拮据,非常辛苦。我喜歡觀察一般人的生活狀態,而不是那些經濟新聞什麼的。我覺得這才是對生活的理解,才是真正的溝通。」

同樣的,為了完成大陸廠商交託的廣告,吳念真必須真正了解大陸消費者,他承認,過去在台灣是透過新聞或電視節目來了解中國大陸。現在透過工作上的交流、透過微博觀察一般人的看法,對大陸愈來愈了解,「相隔兩地要真正理解,是要理解生活的細節。」

他說,幾年前曾經有大陸出版社想出版他的書,「我還跟出版社講,你不要發了,會虧本。因為我寫的東西都是台灣的事情,大陸的朋友可能不會理解那樣的情感,他們說不會的,試試看。結果事實證明,那本書在大陸還賣得不錯。這說明,不管怎麼樣,人的基本情感是一樣的。更何況兩岸同文同種,情感的連接還是存在的。」

曾經鐵齒現在學佛

認為凡事要親身體驗才不致存有偏見的吳念真,其實也學佛,他曾在一個名為「快樂學佛人」的活動中,分享中年時期接觸佛法的心得。他說,過去自己是個很「鐵齒」的人,雖然一直尋找一種敬畏的力量與人與人之間和諧敬愛的心,卻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後來遇見已故的聖嚴法師,才體認到宗教的意義。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就是宗教精神的實現。

在那場座談會中,吳念真說自己從小在礦區成長,礦區的多災多難讓他體會到人世間的無常苦難,足以讓一個孩子在一夜之間變成大人。自己剛學佛時,感覺到自己走進佛堂時,等於走進了心中的某一個中心,對於禮佛、拜佛,他說︰「其實我們真正禮敬的是自己內心裡的一個東西,可以說那就是菩薩。」

對於生命透徹理解,回歸兩岸關係也從人的「情感」出發,而非被「政治」綁架,也難怪這位「台灣最會說故事的人」到了對岸,仍能將故事繼續說下去。


小檔案

吳念真,1952年7月29日生於新北市瑞芳區侯硐大粗坑,本名吳文欽,知名導演、作家、編劇、演員、主持人,現任「吳念真企劃製作有限公司」董事長。

因家中經濟不佳,吳念真初中畢業後,到台北半工半讀,在延平中學補校完成高中學業,1976年進入輔大夜間部會計系,同時擔任台北市立療養院圖書館管理員,並熱中小說創作,曾連續三年獲得聯合報小說獎,並獲得第十屆吳濁流文學獎。

1978年,接觸劇本創作,1980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中影)擔任編審,與作家小野結為好友,一起推動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1989年,吳念真離開中影,擔任自由編劇,前後共拿下五座金馬獎。1994年由他編劇執導的作品《多桑》獲得義大利都靈影展最佳影片獎、希臘鐵撒隆尼卡影展銀牌獎、費比西獎、最佳男演員獎,以及新加坡影展評審團獎。

除電影之外,從2001年起擔任綠光劇團編劇,推出《人間條件》系列作品,但台灣觀眾對他最熟悉的印象,莫過於他擔任主角的各類具有親和性的廣告,以及2005年起,在公共電視主持訪談節目《這些人那些人》,介紹各階層人物的奮鬥小故事。


吳念真的五座金馬獎

年代        屆數    電影片名                          獎座

1981       18      《同班同學》                     最佳原著劇本

1984       21      《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最佳原著劇本

1986       23      《父子關係》                     最佳改編劇本

1990       27      《客途秋恨》                     最佳原著劇本

1992      29      《無言的山丘》                  最佳原著劇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