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台麗 以珍貴民族誌影像 回饋社會 阮愛惠 |2015.01.04 語音朗讀 623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過去三十年來,擅長以文字和紀錄片形式雙向進行人類學及族群文化研究的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台麗,多年來以其文字著作和珍貴的民族誌影像紀錄回饋台灣社會,並在國內外影展獲得諸多獎項,早已是蜚聲國際的學者與影像工作者。圖/胡台麗提供 排灣古樓女祭師誦唸經語。圖/胡台麗提供 與祖靈溝通的儀式。圖/胡台麗提供 胡台麗以影像記錄原民生活。圖/胡台麗提供 賽夏族 圖/胡台麗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胡台麗提供 過去三十年來,擅長以文字和紀錄片形式雙向進行人類學及族群文化研究的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台麗,多年來以其文字著作和珍貴的民族誌影像紀錄回饋台灣社會,並在國內外影展獲得諸多獎項,早已是蜚聲國際的學者與影像工作者。近日她榮獲教育部第五十八屆人文與藝術類學術獎,為她豐實的得獎資歷再添一筆。她笑說:「我對拿獎之事十分疏懶,因為快達退休之齡,但還想做研究,如有教育部學術獎加持,較易獲得延聘,才決定申請。」 多年來很多人對胡台麗說﹕「我從小就看過您的書和電影!」有人覺得她在台灣首開先河,將紀錄片推向商業電影院放映的作品《穿過婆家村》,他們的成長經驗非常接近,因而產生很大共鳴;更有人向她表達:「看過《愛戀排灣笛》才了解有一種文化是這樣處理情感的,內心受到很大震撼和感動!」這些直接的回響,令胡台麗感到相當喜悅,代表她數十年來的堅持,終於得到肯定。 早期,不少學術界的人對胡台麗以紀錄片方式發表研究成果持不同看法,以為學者應以文字發表論文為重。但胡台麗一開始投入文化人類學研究時就認為:「文字和影像這兩種工具,沒有哪個是主、副。當你進入一個田野情境,受到很多衝擊時,感受很多面。要以何種方式呈現理解和感悟?文字和影像各有特色,也各有缺陷,若單純用某一種形式呈現,我常覺得不滿足,所以我會追求不同形式。」 以巫師祭儀影像 呈現排灣文化 延續著一貫的研究和呈現手法,胡台麗最近在拍攝一部關於排灣族女巫師傳承的紀錄片,預定於這一、兩年間發表。排灣族的巫師與祭儀是她這些年來專注的研究議題。胡台麗在多個排灣族部落做田野,其中停留最久的是古樓村。胡台麗表示,排灣族的女巫師在傳統部落地位崇高,祭儀中的唱經非常艱深,包含了排灣文化的精華,是極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但排灣族巫師的傳承在現代社會面臨了許多困難,也有一些突破的嘗試,很值得探討。胡台麗還是會雙管並進,除了攝製排灣族女巫師的民族誌影片,還打算出版一本以分析排灣族巫師祭儀經語為主的專書。胡台麗在之前出版的《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排灣文化的詮釋》專書、和《愛戀排灣笛》民族誌紀錄片中,就顯現了她對於排灣文化的哀思情感和美感及核心文化價值,有相當程度的掌握。她期望進一步透過巫師祭儀的影像與文字紀錄分析,呈現排灣族社會變動的脈絡,對文化的傳承有所啟發。 貼近人群 習得不同文化知識 一般學者在完成一個專題研究且有文章發表後,就算是盡學術責任。但是胡台麗每完成一部紀錄片,都花很多時間和精神去推廣,讓社會得以吸取想要傳達的訊息。她說:「宣傳一部影片非常累,要去找錢、找戲院等放映地點、找媒體……凡事都要自己來。這原非是學者本務,可是我在這方面花了很大力氣。此外,自二○○一年起,我和一些朋友一起創立「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兩年一屆,讓本土文化性紀錄片和國際優良、關於不同族群文化的民族誌紀錄片互相激盪,至今已進入第七屆。我平常很安靜,一到推廣宣傳期就很拚命。背後的動機是把它當作一種使命來做,是人類學實踐的一部分。」 胡台麗認為,學界辛苦的研究成果不應只是供同行參考。她的觀念是:「取之於社會,應該要再回饋社會!知識和文化,不應該侷限在很小的範疇內,要分享出去。沒有分享的話,它的價值就非常有限。」這就是胡台麗自始至今不變的研究理念。 三十餘年來胡台麗致力於台灣農村、外省榮民和原住民文化的研究。她表示﹕「我不同意人類學是冷門或邊緣學科,它是如此貼近人群、社會。人類學者親身參與觀察,向不同文化田野中的人習得知識,必須對他研究的人群、他自己所屬的社會和人類文化有所助益。」 有人讚美胡台麗具有「利他」的胸襟,但她卻笑說:「我在學習的過程,出發點原是利己的。我選擇我喜愛的題材,在工作過程中得到很大感動,我的生命因為這些文化學習而變得豐富。所以我的感動和喜悅一定要分享出去,也就是利己利人;自身豐盈後,才能在分享過程得到更大喜悅。雖然分享的過程很累,但這是我生命的動力!」 感謝受訪者 提供研究素材 因為父母信基督教,胡台麗小時候曾受洗。長大後,跟著人類學的研究,她接觸不同族群信仰後,就愈來愈不執著於某一個宗教。她說﹕「人有信仰很好,但對於某些專斷的教義,我比較不接受。在工作中,我深入體會部落的信仰和人與神靈的交流,各族群文化都有它們和神靈界溝通的特殊形式,每一種宗教信仰都應該被尊重。」最近胡台麗拍攝的《讓靈魂回家》也應邀到在各神學院裡放映討論,她希望透過這部片,讓觀眾對不同宗教間的文化衝突與調適,提出思考和反省。 長年浸淫在賽夏族和排灣族等文化裡,胡台麗的體會有很多層面。她指出:「當我們到一個族群做研究,如果用一種我來『奉獻』什麼,或我來『給予什麼』的心態,會被族人排斥。一個外來者,不能用『我給你們什麼,你們要感謝我什麼』這樣的思惟來做文化採集;反而是我們要感謝該文化中的受訪者和行動者,因為我們從他們那裡取得了很多東西,是他們的文化協助了研究,而不是我們成就了他們的文化。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工作信念。」 談獨生子 流露動人母性 專業而傑出的學術研究者如胡台麗,談到唯一的孩子李赫時,流露出的母性情懷,非常溫柔動人。李赫目前是「基本工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專事於運動方面,如《Running跑步生活》雜誌季刊和籃球、足球專刊的出版,以及運動產業的廣告與文宣品設計製作。 曾經,胡台麗也是一個不受拘束的孩子,所以,對於孩子,她和先生亦採取讓他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李赫自小興趣廣泛,透過網路世界,學習的觸角非常多元,藉著大量閱讀和整合資訊,李赫對有興趣的事物,例如書籍雜誌設計、電影和流行音樂視聽媒體資訊、及美國職棒大聯盟、職籃相關訊息等都瞭若指掌。 李赫很早就累積不少編寫經驗,也擔任過《Soul運動誌》雜誌主編。胡台麗說:「我們不太管他,他有興趣的事就自己去鑽研。我也很訝異他為什麼可以吸收這麼多學校沒教的知識,也曾擔心他喜歡的事是否可以成為職業。很幸運地他有機緣被賞識,甚至自己創業。現在我不必擔心他,更可以專注地做研究了!」 工作、生活哲學 適情適性 胡台麗回憶起自己的成長過程。從小,她的文科特別好,理科也不弱,念北一女時,更分發到理科實驗班,在當時有「高人一等」的意味。但她很快就了解到,大家都覺得好的東西,不一定是她想要的。她說:「我文科駕輕就熟,但理科必須很努力才能達到某種程度。雖然大家都覺得被分到理組很榮耀,但我很快就體悟為什麼不順著自己的才能和性向去發展?於是高二就決定轉到文組。」 後來人生有很多選擇,胡台麗也都是順著這樣的準則。她說:「我喜歡做田野調查、也喜歡寫小說和拍片,於是試著和自己原來的學科作一些結合,結果做起來挺悠遊自在,也很開心。雖然這並不是人類學者的傳統作法,但我不管,還是做真正想做的事。」 若說生活或工作有什麼哲學?胡台麗認為﹕「一定要『適情適性』,才能做得好。不是和自己的個性及喜好結合的話,會過得很痛苦。」 前一篇文章 尚和歌仔戲劇團團長 梁越玲 愛其所選 用戲活在當下 下一篇文章 澎恰恰 許效舜 點燃傳承的火 照亮後人的路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