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文憑與就業

 |2014.12.01
1878觀看次
字級

教育部和主計總處相繼公布兩項數字,同時指出,博士生求職不易,而失業率則是各族群最高。博士生不但是國家投資最多資源培養的高級人才,也是父母花了大把心血,學生個人投注長期求學時間的一群,如果他們陷入「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則是國家、家庭與個人的三重損失。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十月失業率為百分之三點九五,是七年來同期最低,顯示國內景氣與就業狀況正緩步復甦。但令人驚訝且遺憾的是,在各教育程度分項統計中,大學生及碩博士並沒有搭上這班景氣列車,失業率不降反升。

主計總處指出,十月的失業率是百分之五點一五,居各族群、各學歷最高,也比今年五月的百分之四點七高出零點四五個百分點,呈現不降反升的逆轉趨勢。

教育部的資料也印證了上述統計。教育部長吳思華在「全國大專研發主管會議」中提出的統計更讓人心驚。吳思華指出,目前每年有三千名博士生無法找到工作,如果問題不解決,十年後,「流浪博士會比流浪教師還多!」

教長之言並非恫嚇。國內大學每年的博士畢業人數約五千人,扣掉出國者,約有三千五百人想進入職場。但國內各大學每年只能釋出約八百個職缺,其中約三百名是內定或保留給海外返國的博士,加減之後,三千五百名想謀取大學教職的博士生中,有三千名要落空失業。

從主計總處與教育部的資料來看,我國高教人才培育確實出現警兆,但其中也看出若干失焦之處。主要可有不同觀點的是,教育部的求職統計是以博士畢業生欲進入大學為基準。但博士就只能以大學教職為唯一的求職目標嗎?博士是專業人才訓練,但並不代表學什麼就只能做什麼;研究所的訓練過程,除了授予專科專業,另一大主要訓練是培養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可以終身受用的能力,相較之下,專業仍有落伍的一天。博士生在享用了各種資源之後,如果只以大學教職為目標,那麼,這可以說是高等教育的失敗。

我們也要提醒有意進入大學的博士生,國內少子化早就是回不去的不歸路,從國小到高中職都在減班、小班化甚至廢校。大學是教育人力的高端,也是終端,近年因學生來源不足而必須整併或退場。此一現象意味,大學的職缺會更少。以前是高中生考大學要擠窄門,現在是博士生求職要擠窄門,這是難以改變的現實。

很多學者意識到警訊,要求教育部加強對博士生的職能訓練與就業輔導,這固然是解決方式之一,但博士生已經使用相對較多的教育資源,應該設法自我加強職場能力,若再要求國家與學校做出更多的協助,未免有淪為「校寶」之譏。而不爭的事實是,不少研究生本就是為逃避求職的困難而主動延畢,繼續留在校園,在如此心態下,對求學與就業都沒有加分作用。

博士生失業問題看似嚴重,但其中包括如何解讀數據與當事人的心態,教育部、家庭、學子都必須思考問題的本質,各自負起應有的責任,不宜再要納稅人承擔所有責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