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作證據 放射線科巨大進展

阮愛惠 |2014.10.12
1188觀看次
字級

文/記者阮愛惠

說到「放射線科」,有些人也許知道放射線科配備了精密及昂貴的設備,負責各項醫學影像檢查;事實上,放射線科醫生的角色,在現今先進的醫療環境與過程裡無所不在。郭萬祐說:「三、四十年前,俗稱『照電光』的放射線技術,多用於胸部X光及骨折,在醫療上角色不明;一九八○年代後,太多先進科技引進醫療界,逐漸改變了醫療的執行模式與療效。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電腦斷層的發明。它改變我們對人體結構的看法,讓我們能在不侵犯人體的情況下看人體橫切面,『電腦斷層的發明』真正引入了放射線科醫師在現代醫療的角色。」

從傳統的「望聞問切」,到有直接影像作證據,讓醫師看到患者何處出了問題,這是醫學革命性的發展,也是拜現代科技進步之賜,這三十年間,替放射線學科帶來了巨大進展。

郭萬祐說:「繼有先進的醫學影像提供精確診斷後,再來就是影像導引的治療。例如,看到一個腫瘤在體內,就靠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來診斷。以前只能開刀將腫瘤拿出來,現在能在影像的導引下,把高能量放射線、電磁波或探針等治療能量,去破壞病灶。這是放射科醫師新的服務範疇,慢慢地,也把以前看不到的放射科醫師角色拉到檯面上。」

因為懂影像,面對患者解讀病情時,放射線科醫師比其他科醫師善於「看圖說故事」;能直接看到影像,患者接受程度也相當高。郭萬祐說:「台北榮總的榮科醫學影像中心所作的高階影像健檢,不只把先進的造影設備拿來作疾病診斷,且往前推到疾病早期的偵側和預防。放射科醫師走到第一線,對就診者提供養生保健的建議。」

走出去才有機會 拓展國際視野

從冷門到熱門、自幕後到台前,這並不是三十多年前選擇進放射線科的郭萬祐所能想像的。當年,出身嘉義鄉下的他,在醫學院畢業後選科時,只因對攝影有特殊興趣,而「勇敢」地選了這個在當年開不了業的科,辜負了父母對他返鄉開業的期望。所幸父母尊重他的選擇,只期勉他要「忠厚老實、認真做事」,讓他能安心一路走下來。

民國七十年,二十八歲的郭萬祐進入榮總後,就期許自己在這個行業走出一片天空。榮總的放射線部門素有傳統,早年就編列固定員額投入這個冷門科系,因而奠定了今日在台灣執牛耳的基礎。在這裡,郭萬祐幸遇大公無私的好長官——張遵教授,成全了郭萬祐到瑞典留學與返國服務的機會。在瑞典的四年,除了專業進修,課餘,郭萬祐自掏腰包以博士生身分,到歐美參加醫學會議,「台灣和國際間的互動向來貧乏,但那四年,我透過四處發表論文,和很多國際大師互動,拓展了國際視野,打下後來頻繁參加世界醫學會議的基礎。」

瑞典四年,院方支付了郭萬祐一年底薪及補貼兩年生活費,其餘他要自力負擔。郭萬祐笑說,他一直戴在手上的一只「博士戒」(拿畢業證書才能去買的戒子),是當年父母親投資六百萬元換來的。「但人生不是用金錢衡量,我至今仍以:『走出去才有機會!』來勉勵後進,這是我們國際關係的推廣與結盟的口號,也是原動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