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主播陳雅琳 3度前往福島災區 找回希望

阮愛惠 |2014.04.27
7048觀看次
字級
博士主播陳雅琳 圖/陳雅琳提供
伊藤(左)在海嘯來襲時到處救人,最後一個離開災難現場。圖/陳雅琳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三立電視新聞部總編輯暨當家主播陳雅琳,二○一二年甫完成四十五萬字的博士論文《電視新聞人的掙扎、擺盪與平衡——以「自我民族誌」探索新聞專業》,未及付梓,出版社就已催促她再出另一本書;於是這本記錄陳雅琳三度親訪日本「三一一核災」重災區絕境重生故事集的《希望回來了》,就以後來居上的態勢,成為「博士主播」陳雅琳的第一本書。

製作過許多電視新聞節目,但在觸摸飄著淡淡油墨香的紙本作品時,陳雅琳的心情仍掩不住激動;她說:「我去過福島三次,非常『有感』,但受限於電視畫面,很多『感』都講不出來。作為現場的觀察者,採訪時見到很多幕後故事,心裡的感受不講出來實在如鯁在喉,加上朋友也鼓勵我,花了一年寫出來,終於說個痛快了!」

陳雅琳在台灣電視新聞界素有「阿信主播」之名,她不以光鮮亮麗的裝扮引人注目,而以擅跑獨家新聞及作深度人物訪談而受肯定。之前她曾遠赴北韓及北極等高難度的新聞現場,即使她當上三立總編輯後,仍熱愛第一線的實戰工作,三度主動請纓前往日本福島採訪,那裡可是大多數人能不去則不去的高倍數輻射汙染區,陳雅琳卻一去再去,除了身為記者的「使命感」驅策,只能說她真的很「憨膽」了!

立志當災區的天使

第一次去福島時,陳雅琳心中一再呢喃:「好慘!」第二次再去,她的感受是:「天啊!復元如此之慢,才清掉百分之八的垃圾而已!」第三次去之前,她思考著:「一直悲天憫人不是辦法,應該找到振奮的力量!」於是,她決定要報導「人」的故事。

第三次站在福島,陳雅琳首先遇到被指責身上會釋放輻射的「扶桑花女孩」、以及因七名親人過世而哭了半年的居酒屋歐吉桑時,她很氣餒地想:「兩年了,什麼都無法改變,大家還是這麼辛苦、這麼沮喪!」當下她馬上產生一種衝動:「我不只要當一個新聞採訪者,我還要當一個災區的天使,帶給他們一點振奮的力量!」

於是,接下來到每個地點,陳雅琳就為受訪者加油打氣,用她的破日文和大家呼口號!她笑說:「這是一種很神奇的感覺,我發現自己還有這麼一點點功能!長年以來,作為報導者,我習慣當客觀冷靜的第三者;但這次的工作,讓我跨越一個記者的分際,這種跨越,是正向的、是關愛的;想當初,之所以投入記者這行,不就是抱持著希望社會能有更正向發展的理想嗎?面對巨大的苦難,讓我思考記者更積極的角色是什麼。」

要做個有記憶的人

陳雅琳也跑過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後的每一個災區,她說:「地震震垮了房子,但土地還在,可以重建;福島卻是海嘯加地震,整個市鎮片瓦不留……但災難再大,也奪不走人對土地的情感和記憶,還可回到現場憑弔;核災很諷刺的是,表面上看來還是山明水秀的地方,卻永遠不能再回來居住了。」

陳雅琳感慨地說:「以新聞人客觀報導的素養,我從不跟觀眾表態該主張反核或擁核;但我會讓觀眾站在福島人的角度來看這件事。一直以來,我在我製作的新聞性節目《福爾摩沙事件簿》裡常講:『歷史不能遺忘,經驗必須記取』,我們要做個有記憶的人,災區的景象仍觸目驚心,渺小的人類從中可以學習到什麼?」

至於陳雅琳本人,她覺得在福島學到的事情太多了,「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很多偶然,我在大災難後與福島災民相遇,他們告訴我,儘管生命遭到至大苦難,但人性在浩劫之後更顯淬鍊,有悲就有喜,有笑就有淚,最大的苦難,有最美的重生,也許,當一個人在一無所有的時候,內心才懂得,什麼叫真正擁有!」

童年最深記憶 母親車衣服的身影

陳雅琳的「阿信」外號其來有自,不只因為跑起新聞來耐操耐苦,事實上她也有「阿信」般的成長歷程。

陳雅琳童年時期最深的記憶,就是母親辛苦車衣服的身影,她說:「媽媽帶著生病的丈夫和四個年幼的孩子租房子住,我小時候沒念過幼稚園、沒睡過真正的床。」大她七歲的大哥,初中畢業時考上高雄工專,但大哥在工專門口坐了一天,回家後以「錯過報到時間」為由,向媽媽表示他不再升學了。從此大哥開始工作,和媽媽分擔養家之責。深知媽媽和哥哥的辛苦,陳雅琳從小就不讓家人操心,她品學兼優、參加才藝比賽總得大獎。國中畢業時,她是班上五位考上台南女中的同學中,唯一棄南女而去讀台南師專的學生,原因當然是家境問題。

幸好陳雅琳的個性始終很陽光,上了師專後,她一樣很活躍,能畫能寫,還得過全省學生美展優勝。這樣的好學生,當然成為國民黨重點栽培的對象。作為「南知青幹部」的她,常上來台北開會,那時她看著繁華的台北,心想這裡就是許多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她發願:「我要到台北來教書!」因為成績好,她也如願來到北部。

因為嚮往當記者,陳雅琳一邊在三重當小學老師,一邊插班念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夜間部,同時修自己最陌生的企管為輔系。下午四時放學後,她還兼了一個家教,六時再騎著小摩托車趕去上課。當年一萬八千元的薪水,她要租屋、付學費,還要養活自己。

陳雅琳說:「我修企管輔系時,因為完全沒概念,便很愛發問。例如會計學裡的『借貸兩平衡』,借和貸不是同一件事嗎?為什麼要分開來看?老師從未遇過有人問這種白目的問題,也答不清楚;我就到處找人問。很多知識最根本的道理,邏輯通了之後就通了。我在這裡學會換另一個腦袋去想事情。後來我從全班的大白痴到會計滿分,這就是我的求學態度。」

教了七年小學後,陳雅琳作了生命中第一次最大的叛逆,就是辭去教職,進入報社當記者。其實那時她的經濟能力還不強,卻勇於放棄有寒暑假及十八趴優惠存款利率及一大堆教育補助的「鐵飯碗」,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她說:「至今我很慶幸當初作了這個決定。我剛入行時,適逢解嚴,社會上處處是可供探討的公共議題,每天都有太多可供報導的素材;我樂於挖掘社會不公不義的事件,享受每天都在進步的感覺!」

思想解禁 從心理解世事

回首前塵,電視新聞的工作之路,竟然也走了二十年了!陳雅琳在博士班老師的期許下,以「自我民族誌」的理論寫博士論文,探索她二十年來新聞從業的心路歷程。

陳雅琳說:「這套理論都要論述者從個人的童年開始說起,要我表白我之所以喜歡探討社會上的不公不義,是因為我小時候受過不平等待遇!其實,小時候遇到不公平的事時,我的心裡從未有怨懟,家裡的貧困我也不以為意,唯一在意的只有『媽媽一生很苦,要聽媽媽的話』而已。」

真正讓陳雅琳的生命產生衝擊和「突變」的,是她進入報社工作後,所展開前所未有的視野和經歷。從前被政黨「洗腦」而建立的種種概念和成見,經不起解嚴之後思想解禁的檢驗和對照,促使她重新學習、從「心」理解世事和人情。她說:「我學會從他人的世代,去思考他面臨的處境。如果大家都能從對方的角度來看事情,社會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紛爭,台灣也不會有政黨惡鬥的問題。我後來在作許多人物的深度專訪時,能讓對方願掏心掏肺說出內心的話,可能就是我很能設身處地提問題的原因吧!」

陳雅琳對於「人」的議題的喜愛,除了在正職工作裡,也發揮在她上班之外的義工服務中。目前,她和一位得過金鐘攝影獎的前同事,私下為好友羅文嘉及雲林的農業推廣拍攝公益性紀錄片。陳雅琳撰寫企畫書、腳本,同事掌鏡,用極精簡的人力和資源來做事。她說:「有別於電視新聞的快速和資源豐富,拍紀錄片要慢慢磨,過程很不同。但我還是很喜歡這樣的工作,台灣過去有很多重要的歷史,現在也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但大家都不太知道,作為新聞工作者,也是一位大學老師,我覺得有責任透過影像去記錄和傳播這些事情。很多事用說的很容易,但如何用影像去轉譯,讓普羅大眾都能接受,這種工作我很有把握,而且一輩子都做不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