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際人才不足 8年後成墊底國家

羅智華 |2013.11.05
10210觀看次
字級

【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實踐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GEAT)理事長陳超明昨天在「提升台灣國際事務人才競爭力」會議指出,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調查,台灣八年後將成為人才供需落差最嚴重的國家。他希望政府、企業、教育單位正視,從人才培育與英語教育多管齊下,避免台灣在國際人才市場被邊緣化。

牛津經濟研究院成立於一九八一年,前身為牛津大學商學院的附屬商業企業,如今是專業智庫,提供經濟顧問、預測與分析工具給國際組織。它調查全球三百五十二位人力資源專家,指出未來五到十年國際人才須具備四大技能:數位技能、靈活思考力、人際與溝通能力及全球作業技能。

牛津經濟研究院共分析四十六個國家的人才供需情況,較平均的是中國大陸、阿根廷、墨西哥、馬來西亞;人才過剩的則是印度、印尼、哥倫比亞、南非、巴西;人才供需不足的則是台灣、日本、波蘭、義大利、智利,其中又以台灣的人才供需落差最為嚴重,在四十六個國家中排名最後一位。

「八年後,台灣恐將面臨『人才懸崖』問題,人才培育已刻不容緩。」陳超明表示,人口數下滑,高教環境不佳,成為台灣國際人才的隱憂,未來最大缺口是高階主管和專業人才。

陳超明說,國際人才斷層危機,是大學、企業和政府未來十年的主要責任。想要解決窘境,應該「運用語言管理、訓練全球英語」作為培養國際事務人才的解藥,提升競爭力。他也強調,國際化不只是會說英語,還要能培養具有國際移動力的人才,讓年輕人有國際觀、能夠「走出去」。

陳超明舉例,馬來西亞規定大學理工科系必須以英語為官方學術語言,因此能快速和國際接軌;台灣也應參考,要求五年五百億的頂尖大學比照辦理。國際化不只是會說英語,還要培養具有國際移動力的人才,年輕人才能擺脫22K魔咒。他更說,年輕人若只是忙著丟鞋,並不會讓自己的未來丟出40K、50K,而是應該「把自己丟出來,培養國際競爭力」。

陳超明說,培養年輕人的國際移動力,要從高中階段就開始,他看到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後只想開間小咖啡廳,比開餐廳還要簡單,又不會弄得髒兮兮,年輕人志向這麼小,台灣一定完蛋!沒有前瞻性的結果,讓年輕人光在22K議題打轉,也讓台灣在國際人才市場中逐漸被邊緣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