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媜責任完了 人生至樂

阮愛惠 |2013.10.19
18100觀看次
字級
二○一三年的三月某日,乍暖猶寒的暮春傍晚,作家簡媜帶著她剛出版的作品──《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來到住家附近的景美溪畔。圖/簡媜提供
二○一三年的三月某日,乍暖猶寒的暮春傍晚,作家簡媜帶著她剛出版的作品──《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來到住家附近的景美溪畔。 圖/簡媜提供
簡媜習慣先手寫文稿再打成電子檔,《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共用去十八枝筆及一大疊厚厚稿紙。 圖/簡媜提供
二○○八年簡媜(右四)為「南華文學獎」決審,除了她之外,那次的評審還有作家阿盛(右五)和廖玉蕙(左五)。圖/南華大學提供
簡媜(中)曾經以「一桌菜便是一趟人生之旅」為主軸,寫出《吃朋友》一書,邀請廚師以八位朋友的人生故事為菜單,變出他們記憶最深刻的食物。圖/印刻提供

二○一三年的三月某日,乍暖猶寒的暮春傍晚,作家簡媜帶著她剛出版的作品──《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來到住家附近的景美溪畔。站在河堤邊,面對著潺潺水流,翻開書中第二九九頁「〈晚秋絮語〉─寫給晚年的自己」這篇,輕輕地朗誦出來……隨著書頁的翻動,字字句句迎著晚風飄送在暮色中,凝望銀閃閃的波光,簡媜好像也看見了,一個個和她一樣身心俱疲的人的內心……

年過五十,還有對著溪水朗讀的浪漫,簡媜說,那早已不再是文學少女的情懷,而是去年秋天她對大自然許下的承諾。當時的她,在連續兩三年照顧家人及書寫的極度耗損下,身心俱疲,亟須尋求一個安慰,一個來自信仰、來自大自然的撫慰。於是她從案頭的稿紙堆抽身,來到河堤看晚霞,面對蒼茫的天,簡媜發願:若能順利地把書寫出來,我會再來河堤表達感謝!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後來順利出版了,這是年方五十二歲的簡媜的第二十本書作,也是她近幾年來,對於個人、家族及社會「老病死」課題所觀、所感、所思的結晶。

人間相逢好感恩

這本書可說是簡媜書寫生涯的新里程碑,歷時五年籌備和釀,終以二十六萬餘言完結。

書寫過程,簡媜經歷了種種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和難以理解的事件,包括送走了四位親人、十一位認識的長輩辭世、六位熟朋友罹患重病……這些人提供了她修習「生死學分」和「疾病筆記」的第一手材料,卻也讓她在日常勞務及伏案書寫中疲於奔命,簡媜形容自己如居三界火宅,難有片刻安穩平靜。

她說:「人生的難或易,就在火宅的現場所看到事項,無一不是要求你去承擔。但難就難在『為什麼我要承擔?』當你能找到『為什麼是我』的圓滿答案時,往下的路就比較好走了。」

因為懂得承擔、樂於承擔,簡媜從早年的文學青年到職場精英,以至於後來全心投入家庭,為人妻、人母,到近年來擔任侍病送終的媳婦、孫女等,每一種角色她都詮釋得用心盡力,深得三昧。這些角色的歷練,建構她完整的人生經歷,也提供文學寫作的題材。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亦是她面對無可推卸的責任時,從人生現場直接拓印下來的實錄。簡媜在序文最後這樣寫著:「…昔時的青春悲愁如此純潔,都是真的,今日於沼澤叢林搏鬥這般認分誠懇,也都是真的。『完整的人生應該五味雜陳,且不排除遍體鱗傷。』這是我的感悟。

但願你們闔上書的時候,心生喜悅,如我寫完這本書的心情:相逢在人間,無比讚嘆,一切感恩。」



書寫高齡社會現況





台灣在一九九三年時即進入「高齡化社會」,預估在二○一八年,老人的人口比例將超過百分之十四,亦即每一百個人中,有超過十四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進入「高齡社會」。

老人的安養和照護,幾乎是每個人都要面對及承擔的功課,但現代人所知所學卻那麼欠缺。簡媜說,人們花很多時間去作「生」的鍛鍊和準備,卻很少去思考「老病死」的相關議題,因為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害怕,整個社會也用「集體鴕鳥」的心態來漠視它。

「幸運的是,我三十多歲時頭髮就變白,造化給我一個恩賜,讓我比同齡的人提早面對老化的問題。我從曾經憤怒到完全接受,過程中不斷練習,我從別人眼中看見他人對我的哀憫垂憐、從鏡中看見自己的老;從三十多歲開始,我試圖清除心理『怕老』的障礙,作了長年的準備。」她說。

此外,簡媜也從活了一百歲的阿嬤身上,看到漫長的老化過程。「阿嬤和我們的感情很深刻,我們寶貝她都來不及,卻也在她步入九十歲後,看到長壽帶給她的折磨。那種折磨,即使像我們這麼穩固的親情基礎,都幾度面臨顛覆和衝突,別人的家更不用講了。」她說。

為承擔者而書寫

未來,四、五十歲以上的一代,將面臨高齡化社會的重擔,政府也未及訂出因應政策及建設,主要還是靠親情關係來承擔,因此衍生許多「屋簷下的戰爭」。

簡媜從一踏入婚姻,就意識到公婆老化後的照顧責任,「如果一個家庭中,有一個人預先想到父母老化的問題,且決心擔這個擔子,那這個家庭的情況是比較好的,其他家人應該感謝這個人。」她說。

然而,不管有沒有人先設想到,家中長者的老與病,是必然且無可抗拒的,當狀況來臨,作子女的有兩種選擇:一個是逃,一個是承擔。簡媜說:「《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這本書,是為承擔的人而寫的。如果我的讀者,從字裡行間,讀到被理解、被安慰,就是我最大的喜悅。」

因為有這樣的心念,有別於過去的不喜曝光,隨著書籍上市後引發的一波波回響,簡媜也隨緣接受各單位的演講及座談邀約,和讀者作現場交流。有一位看起來像資深公務員的中年女士,很靦腆地上前對她說:「您書裡寫的內容,我現在正在經歷。」簡媜抬頭看她──兩個掛著眼淚的熊貓眼,簡媜對她說:「妳要保重!」一切盡在不言中。





勞務修練

讓我不一樣





回首二十八年的寫作生涯,支持簡媜在人生任何情境仍書寫不輟的,除了對文學的愛,就是她的「信仰」。她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所信、有所仰、有所依循。文學的書寫不是為了累積個人的名聲和財富,而是我擁有的歷練,恰好可以把我的天賦發揮出來。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和我的讀者之間,產生一種良善的交流,以及心靈上的互相鼓舞,帶我們往更美好的方向去。」

至於宗教上的信仰,「我偏向佛教信仰,但不是定義上的佛教徒,而是把佛理內化為自我期許。」簡媜說:「我對於自己這一生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有嚮往的。有一天,輪到我要離開這個世界時,回想這一生,希望毫無虧欠。那個時刻,對我而言,將是無比喜悅的,所謂的極樂世界,應該就是在這一剎那顯現的吧!」

而抵達「毫無虧欠」的人生終點前,過程就是一個又一個責任的承擔。簡媜說:「人生值得活的片刻很少,但那些難得的片刻,就把我們苦苦留下來了。因為我們的善良和純潔、我們對神聖的嚮往,使我們能在留下來的過程中,挑起某些責任。」

文學如心靈小屋

真實生活裡的承擔,表面上看來,無非是眾多勞務的堆積,簡媜的體會是:「我們必須從世間勞務當中,開發出我們其他方面的可能;表面上看來是辛苦的『勞改』,焉不知,背後是一種提煉,長時間之後,會留下珍貴的結晶。從這樣的角度來看,這些勞務的背後,是幫助我變得不一樣的可能性。」每一次寫書的過程,亦是簡媜從日復一日的勞務之中,奮力撥出片段的時間,接縫補綴出來的。

作為全職家庭主婦,寫書期間,她清晨五時即起,書寫到六點多暫停,為家人作完早餐,家務忙到八點左右,再續寫到十點。然後,她出門買菜、赴婆婆家探視,聆聽婆婆話家常到中午,之後辦一些不得不辦的瑣事、探望母親及其他家人、準備晚餐、做便當;和丈夫、兒子相處……

從「宛如生死礦坑裡的礦工,日日忙得伸手不見五指」(簡媜語)的生活處境中,她堅持的伏案書寫,雖直接耗損了大量精神體力,卻也讓她能透過墨水筆的篙、稿紙的舟,擺渡到心靈的化外之地,在心靈小屋裡,得到暫時的寧靜與休息。

書籍出版後,簡媜才稍感輕鬆,但她說這只是暫時的輕快,「火宅燒完一棟,還有兩三棟哩!」她笑說。無論如何,在她對著潺潺溪流朗讀的片刻,心裡想必是非常快樂。

話說「哀樂中年」,其實是哀多樂少,但責任完成之時當下的快樂,是人生的至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