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揚新石窟 佛教傳揚意義大

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外電報導 |2013.10.18
2350觀看次
字級
未被炸毀前的巴米揚山壁石窟,曾是古代佛教信徒修身之所。圖為阿富汗婦女與兒童從一座巴米揚大佛窟前走過。圖/新華社

【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外電報導】十二年前,阿富汗「巴米揚(Bamiyan)大佛」被塔利班神學士炸毀,而日本考古學家日前在當地發現新石窟,建築樣式與大佛附近的石窟類似,但迥異於之前發現的多處七世紀晚期石窟,推斷其建造年代大約早一個世紀。對了解佛教在巴米揚地區的傳播意義重大。

阿富汗在歷史上曾被諸多民族征服統治。西元一世紀中葉,大月氏跨越興都庫什山,征服今阿富汗地區,建立貴霜王朝。第三代國王迦膩色迦大興佛教,與孔雀王朝的阿育王齊名。西元四世紀,東晉高僧法顯大師赴印度朝聖時,曾路過阿富汗,有「月氏王(即迦膩色迦王)篤信佛法……供養三寶」的記載。

唐朝高僧玄奘大師在《《唐西域記》記述巴米揚:「王剎利種也,有智略,性勇烈,威懾鄰境,統十國,愛育百姓,敬崇三寶,歲造丈八尺銀佛像,兼設無遮大會,周給貧窶,惠施鰥寡。伽藍百餘所,僧徒六千餘人,並多習學大乘法教。窣堵波、僧伽藍崇高弘敞,廣博嚴淨」。「大城東三四裡,北山下有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並學小乘法教。」約八世紀後,阿富汗當權者皈依伊斯蘭教,並開始伊斯蘭化。九至十二世紀,境內的佛教及寺院全面衰落。

巴米揚遺址位於阿富汗中部喀布爾的興都庫什山河谷,自古是連接印度、伊朗和中亞的交通要道,成為當時佛教文化藝術中心之一。在東西長約五千公尺的溪谷上,有五至九世紀建成逾千處石窟,還有二尊世界最大、歷史和藝術價值極高的石雕佛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其中,玄奘大師描寫為「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耀,寶飾煥爛」的東大佛像,窟形為三葉形窟。二○○一年三月,被塔利班神學士炸毀,舉世震驚。

根據UNESCO《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之一的日本,負責對巴米揚千餘處石窟內部的壁畫修復及保護工作。上月底,日本東京文化遺產研究所考古學家重啟三年前因當地治安狀況惡劣而暫停的修復工作,在距離被炸毀的東大佛三千公尺處,發現覆土掩蓋的新石窟。石窟深約四點五公尺,內部呈八角形,房頂為拱形,窟內牆壁還留有壁畫殘跡,考古學家猜測是佛教壁畫。

負責調查研究的日本和光大學名譽教授前田耕作說:「長久以來,一般認為巴米揚遺址從其中心地帶逐漸延伸至周邊山谷,而令人驚喜的是,這一次在稍遠的地方也發現古老的佛教建築,對研究佛教在巴米揚地區的傳播具有重大意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