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俗】一鍋花糕慶雙九

常書偵 |2013.10.09
1385觀看次
字級

星期天就是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重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載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此日,民間素有登高、賞菊、簪茱萸、吃花糕的習俗。尤其吃花糕,更是流行。是日早晨,家家蒸糕(爭高),戶戶香飄。正是:「新黍熟時重陽到,農婦搗米亂手腳,一鍋花糕慶雙九,喜看鄉人樂陶陶。」

重陽吃花糕始於西漢,當時稱為「蓬餌」,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陽節吃花糕之風大盛,一直流傳至今。

重陽節吃花糕,起因於重陽登高習俗。有山的地方可爬山登高,而無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找彌補和替代的辦法,因「糕」與「高」諧音,就出現了吃花糕的習俗。

隋代杜台卿所著《玉燭寶典》中云:「九日餐餌,其時黍秫並收,因此粘米加味嘗新」;反映北宋風俗的《歲時雜記》也寫道:「重陽尚食糕 ……大率以棗為之,或加以栗……」重陽節前,黍米熟了,曬乾後就碾成細粉,再讓小兒上棗樹採紅棗,備上芝麻、菊花瓣、核桃仁、栗子之類的輔料,萬事具備後,就等重陽節那天起大早蒸花糕了。

是日花糕蒸熟,揭開鍋蓋會念上一段祝語:「花糕香,花糕甜,幸福日子千萬年!」然後出鍋,插五色小彩旗或用麵捏製一對小「羊」,意為「重陽」。然後切片。當然,各地裝飾花糕可謂花樣百出,但都離不開呈祥納福的「糕」(高)字。

花糕蒸好後,第一時間要供到神佛前,因花糕最早是用來作為祭品,讓神佛品嘗新黍做的花糕,以保佑全家幸福平安、步步高升;二是將切成片的花糕搭在兒女頭額。宋代呂原明《歲時雜記》稱九月初九:「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作三聲。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三是送給左鄰右舍品嘗,互相祝福。此俗在宋代頗風行,宋人周密《武林舊事.重九》載:「都人是月……且各以菊糕為饋」;四是將已經出嫁的女兒接回來吃糕。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中有重陽日「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的記載,至今仍有民謠唱道:「到了九月九,接回閨女歇歇手」的諺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