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地理課 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2013.07.26
2627觀看次
字級
復興國中生江佩玲(左)及夏巧軒(右)製作糌粑及酥油茶,體驗、思考藏人與環境的互動。圖/徐兆玄

【本報台北訊】為加深學生印象,宜蘭縣立復興國中地理科老師石春華上課介紹西藏時,教學生以青稞粉做成糌粑,再配上酥油茶;認識台灣的課程則結合童軍課的校園定向活動,加強學生看地圖等的能力,很多學生表示「上課很有趣,期待上課」。

教育部昨天舉行「國中活化教學列車」第二十五場記者會,邀請石春華分享地理科活化教學理念,石春華結合學校彈性時間或跨領域課程,實施體驗式學習,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和學習興趣,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以往地理科教學總是希望學生背誦知識、考高分;到了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石春華希望學生因為上了地理課有「永遠可以記憶的東西」,並要找回學生的專注力,讓學生期待上課。

石春華三年前開始加入體驗式教學,例如八年級課本介紹西藏地形、氣候及人文環境,因為西藏主要種植的作物是青稞,把青稞磨成粉製作成糌粑,再配上酥油茶,就是主食。

石春華及學校的教學團隊為了將課本的知識帶到教室,全台找透透的尋覓青稞粉,學做糌粑,再到課堂上教學生做,學生都覺得很有趣。開學後升九年級的江佩玲說,現在對青稞、糌粑等印象深刻,如果考西藏相關的知識,「我沒有問題」。

九年級課程談到歐洲,石春華和學校老師舉辦「歐洲特色展」,蒐集全校老師赴歐洲旅遊帶回來的紀念品,如荷蘭的木鞋等,以及學生自製的歐洲地理小書,陳列在圖書館,配合影片簡介、歐洲地圖及學習單,讓學生彷彿走訪歐洲,體驗各國的風土民情。

七年級認識台灣的課程單元中,石春華結合童軍課,讓學生藉由闖關競賽,學習使用地圖、指南針及測量比例尺,強化學生對地形、距離、相對位置的基本能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