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聽說桐島退社了》 多層的青春

林妏霜 |2013.06.22
2890觀看次
字級
《聽說桐島退社了》故事描述某個周五的課後時光,傳言校內明星排球選手桐島要退出社團,沒有人知道桐島退社的原因,他中斷任何聯繫,突然從每個人的生活裡缺席。圖/傳影互動
《聽說桐島退社了》故事描述某個周五的課後時光,傳言校內明星排球選手桐島要退出社團,沒有人知道桐島退社的原因,他中斷任何聯繫,突然從每個人的生活裡缺席。圖/傳影互動
《聽說桐島退社了》故事描述某個周五的課後時光,傳言校內明星排球選手桐島要退出社團,沒有人知道桐島退社的原因,他中斷任何聯繫,突然從每個人的生活裡缺席。圖/傳影互動

《聽說桐島退社了》故事描述某個周五的課後時光,傳言校內明星排球選手桐島要退出社團,沒有人知道桐島退社的原因,他中斷任何聯繫,突然從每個人的生活裡缺席。

藉由一位刻意遮掩其真實面目,卻顯得無所不在的中心人物,揭露了校園內一整套強勢的價值體系。利用放學後的部會活動,與參與者的人格特質,連結在校園裡被畫分的階級。

屬於優勢階層,圍繞著桐島的男女團體:排球隊員、不隸屬任何社團,以等待桐島為目的的美麗女友及同班女伴、摯友與哥兒們。他們急於搜尋桐島的身影,細究桐島離開的緣由。像是目標被突然抽空般,找不到繼續的理由,無所適從。

隱形界線

而那些看似與桐島無關,被放置在優勢位置另一端的其他社團成員。

做為對照組:受權力壓抑,受同儕嘲弄的邊緣角色,在電影裡以一種努力卻無法得到相應回報的方式展現:不被肯定的排球隊候補、比賽總失敗的棒球隊隊長、不敢傳達暗戀情感的管樂社社長、在小團體裡表面交際的羽球隊女孩,以及劇本不受師長重用,拍攝時一直受到干擾的電影社成員。

即便日常活動照舊,卻也無法脫離桐島退社後的影響,開始興起波瀾。

眾人被這個微型社會,畫出一條二元對立的隱形界線。在電影裡從未現身的桐島,由他人之口拼湊得知,做為校園裡最重要的核心,背後連結一整串完美的、全能的、優異且正確的秩序。電影中出現的所有人物,無不被捲入這樣的倫理規則。

影片透過精采的剪輯技巧,富新意的敘事手法,使得故事像一則重複播放的膠卷,以聽聞桐島離開排球社的那天開始,然後是如常過下去的每一天,利用跳接、重返或順敘的時序,將十多個角色的心思、性格,所有的選擇,正在發生的事件,各自的生命路徑,以極日常卻精密的細節,一層接一層地展現出來。

這些角色彼此間有不同的連結關係:戀愛、單戀、敵對、漠視、競技、矛盾、排他。他們各自背負著煩惱,種種情緒就像繁複的萬花筒世界,因為壓縮的時空被晃動,而從此有了不同面貌。

透過失去而學習

電影並不描繪單一權力者和弱勢者的直接對抗,獲取觀者認同。卻經由不同視角、交叉時序、人物證言,使得其中的權力位階,人際結構,甚至是群體暴力,昭然若揭。

卻也在最後樓頂的高潮戲中,因為傳言桐島在此,將所有相關角色聚集。強勢與弱勢的力量對抗,搭配管樂強烈的演奏,人物間有各異的衝突、逆襲、和解、抒懷,也有痛楚昇華、領悟欠缺和重新定位,更使得想像的鏡頭,有了翻轉的強度和力道。

桐島就像是每個人都想追求、等待、尋索,卻無法確實抓住的重要象徵,可能是一種認同、一分感情、一個夢想。但有人明明知道會失敗卻還是努力實踐,有人精於算計,也有人直接放棄。

電影之所以顯得新穎超群,在於試圖挑戰我們所熟知的青春記事成規:線性敘事、傳統結構、主要而單一的角色、單向的視角、封閉而完整的故事內容。

與之相反,以人物群像演繹多層、複音的生命樣態;以內斂而隱微的方式,大量留白,展現出真實生活裡的景況,並給予觀者極大詮釋空間。

描述了青春輪廓裡不同基調組合,卻不以謎團釐清,結局自明的方式,替生命預設框架,就像所有轉身離開的人,透過失去的學習,卻也有所成長,原來凝固封閉的情感,已有了自己才能得知的微妙變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