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地球日感言

 |2013.04.22
2144觀看次
字級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與往年相較,今年台灣的地球日活動冷清了一些,媒體的熱誠不再,官方的動作也少了,只剩下環保團體和極少數長期重視環境議題的民間企業還持續著對地球的允諾。倒是有不少商家打著「地球日」旗號,遂行其「公益行銷」的商業活動,其實,商家若能因此而使用低汙染的原材料、低汙染的製程、配銷,或其產品對保護環境有實質效果,也值得鼓勵;就怕是增加了無意義的消費,徒增地球的負擔。

世界地球日最有名的活動就是「關燈一小時」,但說實在話,「關燈一小時」對人們宣示的意義比較大,其延伸的效果值得期待,但活動本身對減輕地球的負擔幫助有限,有些人甚至在關燈的時段點起蠟燭「享受浪漫的時光」,所造成的汙染比開燈還嚴重。因此,在達到對民眾的宣示效果後,近年來「關燈一小時」的熱潮已不如以往。

地球日原本是在每年的春分舉行,當天日、夜時間一樣長,南北極都可照到陽光,因此聯合國都在當天宣揚和諧、平等的活動。一九六九年,哈佛大學的學生丹尼斯.海斯發起在一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的地球日舉行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草根性活動,獲得全美國超過二千萬人響應,由於該次活動成功,自此之後以環境議題為核心的地球日即固定在四月二十二日。

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活動所以會打動眾多人心,並由而掀起巨浪,正足以說明當時人們對地球、對人類未來的不安。當時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或卡遜女士「寂靜的春天」,都深深的影響人們,人們擔心人口呈等比級數的成長將導致糧食的匱乏,而為了增加糧食的生產或控制病媒滋生而濫用化學藥物,則使生態系統有崩解之虞。

因此,一九七二年由羅馬俱樂部和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成長的極限》,頓時造成轟動。同一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也討論了地球資源即將匱乏的議題,會後並發表「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宣言,提醒各國政府及人民,應珍惜地球環境、妥善利用地球資源。這一連串的事件,可以說是人們首次有系統、全面性的正視地球環境的問題,並促成日後成立多個跨國性組織推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保護野生動物等業務。

回顧四十餘年來,台灣由貧窮而富庶,國人的努力獲得回報,物資匱乏的陰影遠離,因此「人定勝天」的論調一度盛行;但也因對環境的蹂躪引起國外媒體的抨擊,批評台灣是一個「貪婪的社會」、「生活在豬圈中」。幸好,國人根深柢固的宗教觀念發揮了作用,經過適當的提倡後,台灣社會有很明顯的轉變,人們樂於做好事、回饋社會。但若從居高不下的人均排碳量來看,台灣仍然不是地球村的好夥伴。台灣還需要拿出回饋社會的「捨得」情懷,捨棄浪費的生活、捨棄不環保的生產流程,善盡地球村一分子的責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