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語錄】 不即不離

心文 |2012.09.06
8162觀看次
字級

「不即不離」有兩種說法,一是佛教用語,《大莊嚴經》云:「譬如種子,能生於芽,芽與種子,不即不離」;另一則現代用語,用以形容保持著適當的距離,既不親近也不疏遠的人事關係;或是對於事物之描述,既不會太露骨,也不過於含蓄。

「不即不離」,從佛教的立場而言,世間萬法乃因緣合和所成,是依因待緣而起的暫時「假合」,一切存在都沒有永恆的、絕對的實體,故不能說「實有」(即),也不能說「沒有」(離)。

如《雜阿含經》中所述:「非色即我,我不離色;非受、想、行識即我,我不離識。」從五蘊的現象,清楚說明了物質色身非我,但我也不能離於物質色身;不認為感受、想法、意志行為、意識等精神現象就是我,但我也不能離於這些精神現象。

《大莊嚴經》則以種子為喻,說明二者互為關係,由種子而發芽,是「不即」;發芽後,便無種子可言,然芽是來自種子,故「不離」。在佛典中,也常以水與水波為喻,水不是波,波不是水,故「不即」;水不離波,波不離水,故「不離」。

由於眾生惑於眼見、耳聞、身觸等假相之中,妄執所知、所見、所聞為實有,而陷入欲貪抓取之中,產生種種煩惱苦迫。因此,若能去除自他、空有、貧富、美醜等相對概念,亦即沒有兩者的分別對待時,就能解脫這些假相的束縛,對一切事物既不追求(相融),也不刻意厭離(分開)。

於修行上,為破除吾人對現象界偏執一端的看法,常用否定式的方式來闡述。「不即不離」,便是說明了遠離對待的兩邊,而契入中道妙理的關係。因為「不即」,心不刻意追隨,故能不受影響;「不離」,也不遠離,故能清楚明白觀照。日常生活中,若以此態度,面對種種人我事物的關係,便能漸漸增長出善巧的生活智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