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第三名-- 陸參柒玖中的少爺 選刊.下

連明偉 |2011.12.30
1155觀看次
字級

很多時候,陳綢阿嬤夜半甦醒,感覺身體被病魔折磨而輾轉難眠時,陳綢阿嬤便起身,沖把臉,醒醒神,打開基金會內部廚房的燈光,在清晨來臨、天色清明之前趁早準備所需的米粒、菜蔬、糖鹽等等食材。這些在病痛煎熬所做出的粽子、鹹粿與甜粿,會固定出現在禮拜五夜間的埔里夜市義賣攤位,一個粿十五元,雖以硬幣積攢,卻能聚多。每個禮拜六,基金會的行政人員、社工人員還必須輪班支援中部各區舉辦的義賣活動,這些義賣品除了有社會善心人士捐獻的筆墨瑰寶之外,還有的,便是陳綢阿嬤親手製作的「粽子」與「草仔粿」。暖著脾胃,飽著欲望,以一種簡樸式的農村素雅、簡單與熱誠,以人的關懷,將自己對孩子的希望包裹在粽葉之中,炊煮之、蒸熟之、消化之。

陳綢阿嬤的力行雖看似笨拙,卻是富含意義的善舉。原先,陳綢阿嬤將服務的重點放在照顧優秀學生,以廟裡的名義設置優秀學生獎學金。然而,在民國八十六年發生了陳進興等歹徒綁架白曉燕事件,讓陳綢阿嬤的思考有了變化:

「囝仔攏是無辜的,犯罪只是一寡(些),你今嘛若毋把伊關懷起來,社會就莫穩定,我就是看到陳進興了後,才想講社會資源實在講損失真大,我才想講彼當時來改變,來關懷這些問題囝仔。我本來是做優秀獎學金,鼓勵會讀冊的囝仔。後來就想講今嘛政府有學生的貸款好借,毋過這有問題的囝仔沒人管,我就來關懷。後擺這小朋友帶起來,攏是國家的資源。」

從六十八歲到南投家扶中心的「家扶園」開始,與迷途孩子的交會,讓陳綢阿嬤的力行有了努力的主軸。當然,陳綢阿嬤並不是一個被雕塑在穿堂的雕像,或是被擺放在廟堂的神祇,相反的,陳綢阿嬤有相當人性化的一面,而這種人性化在某種自律且感激的心境中沉澱下來,形成某種利他主義的良善面貌。

陳綢阿嬤說起自己管教孩子的方式。那時候,陳綢阿嬤心疼幾位無家卻又叛逆的孩子,下了課,愛玩的孩子就約在網咖打電動。陳綢阿嬤並不以教條式的管教對待孩子,相反的,陳綢阿嬤晚間九點就到網咖喊孩子回家,十點多再喊孩子回家,叮嚀不要玩太晚,十一點時,陳綢阿嬤依舊出現在網咖店前,只是雙手提滿了袋子,裝著宵夜。一個禮拜、兩個禮拜甚至拉長到一個月,陳綢阿嬤天天替孩子送宵夜。最後,孩子心疼起陳綢阿嬤,下了課不去網咖,直接來到社福機構或者乖乖回家。

陳綢阿嬤禁止青少年抽菸的方式也有獨到的方式。陳綢阿嬤甚至不嚴禁青少年抽菸,知道那是一種仿效、耍酷、趣味般的嘗試,陳綢阿嬤以詼諧的方式提醒孩子,說想要吸奶嘴跟阿嬤說,吸一口很簡單,只要做五十下伏地挺身,吸兩口做一百下伏地挺身,一個不多一個不少。奶嘴是指香菸。孩子們吸兩口,便趴在地上,帶著玩樂與比賽性質做伏地挺身。阿嬤說,這是鍛鍊身體。後來孩子抽菸抽得少,身體也變得健碩強壯。

陳綢阿嬤有其教育的中心思想,是一種從她生活中培養出來的生命準則。陳綢阿嬤用作粿募款的錢,在少年營地旁再收購了一塊土地,無償捐獻,作為孩子耕種的田野園地。陳綢阿嬤親自帶領孩子種過貓、地瓜葉與玉米等蔬菜,希望透過親耕,讓孩子培養出自食其力的精神,並且在耕種中獲得付出後的滿足,同樣地,也可以從中獲得別人的肯定。陳綢阿嬤教導孩子,要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可造成他人或者社會的負擔,也不要一味等待民間、國家的資源。最重要的,是希望孩子在照顧植物的漫長過程中,了解父母是如何對待、培養甚至關愛自己的孩子,了解生命的成長是在陽光、空氣、水、土壤與呵護中成長。那是情感上的轉移,孩子成為父母,呵護植物,在成長中了解自己該如何長大,又如何從一個被呵護的角色轉移到呵護他者的角色。

除了親自耕作之外,陳綢阿嬤也透過自己所認識的人脈,配合基金會的運作,聘請技師讓孩子學習各種技能,例如做糕餅、學水電、做木匠、修機車和汽車等。

在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郭如育女士的碩士論文《ㄟ粿心,少年情──陳綢師父在替代性親職及社區處遇的實踐》中,曾經提到,陳綢阿嬤的教養觀是屬於一種「民間智慧」,是由生活而累積的教養觀。從自己扶養、培育、教養孩子的方式轉移到一種對外的關係。這種親子關係隨著大環境變化,不墨守成規,不畫地自限,期待以一種內斂、躬身勵行的身教帶領孩子。

陳綢阿嬤不僅僅是個懂得醃製菜餔、作粽子、作甜粿的慈祥老人家,彷彿也可以有其他的活潑面貌。陳綢阿嬤也會帶領孩子去看電影、打籃球、打撞球、登山健行、逛百貨公司、吃肯德基麥當勞,甚至是去唱卡拉OK,只要是有益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活動。陳綢阿嬤並不設限,或者認定不得碰觸哪些新潮且誘人的活動,以一種開放的心胸面對社會隨時變動的潮流。這種沒有私心,從自己做起的自律與付出,讓孩子願意敞開心胸去接納一位老人家。

或許,孩子感受到一股真正的關懷與無私的陪伴。

十幾年、二十幾年過去了,當初還是少爺的那些叛逆孩子如今也長大成人。每隔一段時間,當初陳綢阿嬤照顧的孩子都會回來看望她,那些成年的孩子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面對自己、面對社會。那種反饋與感動是緩慢的、深沉卻又歡愉,雖然極少具有立即性的效應,卻在某個微妙時刻,發現人們因為受到影響而茁壯,茁壯的自己又在另一個微妙時刻,影響那些可能正在步入歧途的少爺們。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個關愛的眼神都會像是春天吹顫從腐木中伸出的嫩芽。有陽光,有土地,有空氣與關愛己身的人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