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兩岸讀經

薛仁明 |2011.11.06
1158觀看次
字級

讀經是對的。但,還是有些問題。

讀經運動,肇始於台灣,後又影響了大陸;若論傳播之速,影響之廣,誠百年來文化復興之盛事也!

聲勢既大,反彈便深。台灣這邊的反對聲浪,主要來自政治考量;但是,政客說話,通常連自己也不信;因此,這種反對,其實無傷;除此之外,再有明擺著反對者,其實不多。究其原因,係因台灣的儒家基底,本來就在;民間的傳統底蘊,更一向雄厚;真要推動讀經,立可榫卯相合,毫無間然。

大陸此側,卻是不同。只見民間滿頭熱忱,知識界卻意態闌珊。主流知識分子一談起讀經,多半保留;激烈反對者,更大有人在。他們背負了五四以來的反傳統包袱,對「舊社會」種種,素來反感;「讀經」云云,更尤其憎惡。文革至今,雖說杳遠;但在他們身上的影響,卻烙印如新。

這烙印,是歷史之共業;若要理性說服,其實不易;真想去除,更屬難上加難。一來,他們頗有年紀,習氣已深,撼動極難。二來,讀書人的知識障,素來嚴重;所有想法,都早已自成一說;理論之嚴之密,更將自己團團禁錮。其實,多說無益。

因此,那些極力反對讀經之議論,不管出自什麼名家,也不論新聞版面多大,總之,都不必與之過多辯駁;偶一言之,可矣;除此之外,多言無益。為人父母,為人師長,著實毋庸過慮,毋庸擺盪,大可放心地教導子弟讀經。至於那些反對言論,儘管聲勢浩大,卻也只是一群五四遺老的偏執拗強罷了!隨著歐美的荒愁莫知所以,隨著西方教育理論之破產,他們再如何呶呶不休,也都只能盡化浮花,全成浪蕊;一個個的浪頭過了,也就過了;但是,滄海仍舊,青天依然。

然而,雖說反對讀經之議論,多半不對;但是現今之讀經,也仍有些問題。

首先,道學味太重。

「禍福無門,惟人自招」,清末以來,中國文化之傾頹破敗,固因外力入侵,但根柢說來,更是因為自身之病重沉。自宋以來,過度尊崇儒家,又極度謹小慎微,讀書人遂拘隘難伸,氣象漸失。要不,耽溺於風雅之事;要不,萎死於瑣碎道德。於是,那口誦聖人之言的道學先生,搖頭晃腦,非腐即酸,個個成了孔子批評的格局既窄心量又小的「硜硜然小人哉!」

結果,五四以來的反傳統,並沒有將這股酸腐味給洗清滌盡;相反地,在極度反傳統的文革之時,其偽善,其虛矯,讓那道學精神弔詭地借屍還魂,甚至,還更堂而皇之,更蔚然大觀。而今,文革往矣,但那道學氣息卻未隨之而去,在這波護持傳統的讀經運動中,仍依稀可嗅得那份酸腐陳味。這些主事者,多半道德感過深,使命感太重,整個生命,仍然過多不必要之緊繃。生命若無法舒展,格局又無法打開,那麼,讀經再多,也是枉然!

正因這種窄隘,現今讀經,遂多蹈宋儒舊轍,仍過度儒家中心,更過度緊盯四書。因此,今年台灣的高中課程,恢復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遂引來莫大之質疑。這些質疑,撇開政黨惡鬥的去中國化論調不管,最關鍵的是:既名之曰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就理應儒釋道三家均衡介紹。孰料,主事者完全是道學心態,只讀四書,不及其他。面對外界質疑,除了用篇幅有限這不成理由之說詞搪塞外,還覺得自身一片赤忱,竟飽受無情無理之攻訐,遂處處防衛,更自覺委屈。讀經若讀成這種衛道心態,其實,不讀也罷!

現今讀經,另一個更根本的困境是,脫離了原有的文化土壤。因此,長久看來,成效難彰,理想難期。

兩岸讀經,今日能蔚然成風,居功厥偉者,有王財貴先生。他的讀經理論,完全正確;駁斥成說,也極中肯綮。然而,他早期推廣所說的讀經之效,今日看來,卻有些言過其實,明顯過度樂觀。台灣讀經大興,迄今已逾十餘年;彼時讀經之孩童,今多已成年,最當勃然興發之齡;若依王先生當年所言,此輩青年,理應斐然成章,早該熠熠生輝了;但證諸事實,卻完全不然。此輩年輕人展現之氣象,與讀經之第一義該有的胸襟氣宇,實在遠不相侔。即使是最表面也清楚可見的所謂國文程度,都很難說已經超越了未受讀經洗禮的四、五十歲那輩,更遑論再長一輩?

讀經,本是為了成人。

讀經,本是為了成為通達事理、性情平正、自知知人的朗豁之人。然而,兩岸讀經,儘管如此一片騷然;但離此目標,卻其實迢遙。問題核心是,目前的讀經,並沒有深植于該有的文化土壤,只像是種子撒在沾了水的棉花上,當然可生長,也看似清新翠綠,但總難以期待枝繁葉茂,綠蔭滿地。

所謂經書,本是植根於自然、植根於文化土壤而生之長之茁之壯之的燁然碩果。讀經,欲有大成,原該同古人一般,天生地長;亦該如古人一樣,厚土深培於悠悠人世。否則,讀再多的經,都只是拾人牙慧;背再多的經,都仍只是孔子嗟嘆的「苗而不秀」與「秀而不實」;如此讀經,若當學究,容或可行;欲成志士,則斷乎不能。

現今文化土壤,經此百年斲毀,當然饒富不比當年;但真可植根之處,其實仍多;「十步之內,必有芳草」,譬如台灣民間之四時祭儀,又如神州各地之戲曲說書,再如兩岸皆然之庶民之勤奮篤實與活潑豁達,凡此種種,都足以讓經書接得上源頭活水。有志之士,若能留心於此,則讀經之事,方能可長可久;讀經運動,更可氣象一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