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覽˙先閱讀】穿越時空絲路行

周慧珠 |2011.10.30
1411觀看次
字級

絲路,是一個最古老的商業網絡,相距甚遠的東西亞文化因為它得以交會。

一千多年前(約西元600到1200年),東起中國西安,西至地中海,絲路從中國向西延伸,觸探了東亞和中亞、西亞的帝國與城市。往西沿著戈壁沙漠,途經吐魯番、撒馬爾罕,最後到達巴格達,這些相隔遙遠的城鎮是如何連接的?

由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中國通、恐龍專家Mark Norell,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東亞部主任Denise Leidy博士共同策畫的〈絲路行〉,即日起在台北科教館展出。

這次展品來自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博物館、康寧玻璃博物館、明尼亞波里斯美術館和科威特博物館等博物館的絲路真品文物和標本,涵蓋了二千二百年前的中東玻璃文物,以及具有千百年歷史的天文專書、陶藝、冶金技藝、玻璃工藝、絲織品、書法、印刷術等,再現當時的生活與文化,如飲食、宗教、天文學和自然科學等, 讓國人看到中國以外的絲路相關文物,認識絲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重要意義。





蠶絲—游走千萬里





一個小小的蠶繭可以拉出九百一十四公尺長的絲線,而八千一百個蠶繭就足以串連成七千四百公里,剛好就是當年促使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絲路里程長度……。

蠶絲

中國是最早發明養蠶織絲的國家。相傳約五千年前,中國黃帝軒轅的妻子西陵氏──嫘祖,偶然發現在桑樹上吃桑葉的蠶,不久吐絲結繭,於是她摘下蠶繭,抽出蠶絲,織成了絲綢絹帛,讓人們縫製成衣裳。

中國曾經是世界上唯一的絲織品來源。既強韌又柔軟舒適、冬暖夏涼的絲織品極受歡迎,國外的編織者甚至購買中國的絲織品,將絲線解開再織成新的衣物。

最早的織絲者以雙手製作出精緻的絲織品,他們要花上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做出一件長袍所需的絲布。

絲路時期,織布機在中國已經普遍使用,讓人們可以創造出花紋更複雜的布料,像是薄紗或綢緞。不同顏色的絲線、複雜的染色技巧和加入刺繡的設計,增加了當時中國絲織品的精緻度。

在唐代,絲除了用來縫製衣服,已經廣泛用在樂器的弦、釣魚線和弓弦等物品。今日絲更被用在外套、領帶、床單和睡袋上,甚至降落傘和競速自行車的輪胎也是用絲做的;而外科醫生偶爾也會在手術中用絲來縫合傷口。

絲路

絲路如網絡,連接各區域的城鎮,使得商品橫跨數百、甚至數千公里到達市集,最後送到遠方的買家手中。但是,這當中,商旅駝隊卻是披星戴月,翻山越嶺或橫涉一百度的炙熱沙漠,或經過高聳的覆雪山脈、凜冽的冬天。

孤立於嚴苛環境下的城市如何維持數個世紀的繁榮呢?這個包含大城市及連結人們的道路的故事,呈現了藝術與技術偉大的創新,也道出了貿易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益處,不僅是交換商品所產生的利潤,還有新技術、信仰、音樂和文學形式以及思維上的互相交流。

因為商業活動,讓不同文化彼此交流,遇見不同的習慣與生活方式,例如佛教、伊斯蘭教、造紙、數學。人們吸收並採納想要和需要的,成為新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原有的文化模式。亞洲各地文化與生活,在絲路裡交織出新的相貌。

延伸閱讀

玄奘絲路行

著者:莎莉‧哈維‧芮根斯

出版:智庫文化

比陽光燦爛,比雪潔淨:

深入雲南、絲路、西藏

作者:曾柏文

出版:天下文化

一個臺灣醫生的絲路假期

作者:歐陽林

出版:馬可孛羅

自行車絲路探險

作者:洪在徹.朴愛羅

出版:三采

東來西往.駝鈴響叮噹—看見新疆文物

作者:周慧珠

出版:國立歷史博物館

古代中亞絲路藝術探微

作者:張文玲

出版:國立故宮博物院





西安—絲路起點


西安,一千多年的前中國唐代首都,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在絲路時期,它被稱為長安。負載著中國絲綢的駱駝商旅,從這裡出發與西方進行貿易,多元民族所帶來的習俗和珍貴商品的進出口,使西安成為空前繁榮的國際性大都市。

最早全球化古都

相較於當時其他的城市,古西安城內超過百萬的居民之中有許多外國人;壯觀的城牆外,還有百萬居民。皇宮、廟宇和市集沿街而建,外國商人、使節、學者和音樂家聚集在市中心,整個城市因為活動熱絡一片繁榮,市集內處處可見異國商品,這同時使西安匯集了來自亞洲各地的文化。從音樂、食物到裝飾,幾乎都受到外國的影響。而當時佛教僧侶前往印度取經,並帶回了許多沿途蒐集的佛經和商品,也助長了異國之風。

如果說古西安是最早全球化的城市,似乎一點也不為過。

這座古都至今仍是一個繁榮、忙碌的城市,超過八百萬人居住在此,可以看見許多古代留下的傳統房屋和宮殿,與較新的建設如現代化的中國航太計畫設施,並肩而立。





吐魯番—葡萄美酒


被山脈和沙漠包圍的吐魯番,是塔克拉馬干沙漠北方的一個綠洲城市,幾個世紀以來為風塵僕僕的旅行者和商人提供了飲食與休憩。為了獲得珍貴的水源,吐魯番人發展出複雜的灌溉系統,並在兩旁種植葡萄藤大道,因此也以種植葡萄而著名。

綠洲城市

當白天的暑氣褪去,吐魯番的市集才正開始熱鬧起來,這裡提供來自遠方的異國商品。在布滿砂礫的絲路市集中,時髦的帽子、優雅的外套和耀眼的珠寶;走進附近的超市,也許很容易就能找到法國的葡萄酒和日本的梨子。

遠在連夜運送和冷藏出現之前的年代,當旅人沿著貿易路線移動時,會把自家的食材和食譜帶到異鄉,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這些異國食品也成為當地特色餐點,旅人在古絲路的市集中,有多樣異國美食可以選擇。

坎兒井

吐魯番盆地有一千多座坎兒井,隨著每個地下渠道排成長長的灌溉系統,直到今日,坎兒井仍然汲取山脈下的潛流,運送到遠處沙漠中的耕地。這精巧的灌溉系統引來冷涼的水,提供旅人和駱駝清爽的飲水,更重要的是,讓這裡的農人得以種植大量蔬果,除了當地食用,還有多餘的蔬果沿著絲路交易,送達幾千英里之外。

坎兒井每年輸送約一百億立方英尺、將近三億立方公尺的水,這些水量足以裝滿十萬座奧運游泳池!這種系統利用地心引力輸送地下水,不需要幫浦,而且只有少量水分會經由蒸發而散失。這種聰明的灌溉方式,讓吐魯番形成絲路上重要的中繼點,也為果園和口渴的駱駝提供了水分。

從絲路極盛時期迄今,吐魯番有了相當的轉變,目前是一個伊斯蘭城市,大約有二十五萬居民,一半以上是維吾爾族人。




撒馬爾罕—商人之城

撒馬爾罕,位於現在的烏茲別克,是主要的貿易大城以及索格底(粟特)古文明的文化銜接點。不同文化的商人,在絲路上的這個定點進行商業活動、交換商品和思想。

這個約六十萬人的烏茲別克城市,有著舊日複雜政治的痕跡。由鋪有美麗瓷磚的伊斯蘭學校群環繞而成的雷吉斯坦廣場,周圍的學校大約建於西元一千四百到一千七百年間;其他則是西元一九九一年以前蘇聯統治時的建築。

索格底(中國史籍稱為粟特)人是絲路上最活躍的商人,有些為了遠距離的交易提供資金,有些在市集上議價,還有些則是駱駝牽伕和商隊領導者。一個商隊可能包括小販、朝聖者、士兵、導遊和許多馬匹、騾與駱駝。

商隊領導人必須具有處理動物和人的事務技巧,還要有勇氣與關於路徑的知識。不論有甚麼需求,撒馬爾罕的精明索格底商人都能代為取得。這些有野心的商人,掌握了延伸到印度、中國以及波斯的商業網絡,藉著在遙遠國家間買賣貨物,累積了他們的財富,而撒馬爾罕就是他們貿易中心。

撒馬爾罕的索格底文化在語言、信仰及藝術方面,與波斯有密切的連結。波斯和索格底的藝術家都擅長將珍貴的金屬製作成漂亮的器物,商隊的商人拿這些閃亮的容器在中國邊界交易絲綢,在裏海附近交換毛皮、蜂蜜和琥珀。

當時在絲路上運送的珍寶中,沒有比紙更有影響力的。質地輕、可彎曲而且造價便宜,紙變成一種理想的記錄介面。當紙從中國傳到中東,它開啟了一個非凡的書寫、閱讀與學習的時代。

延伸閱讀

撒馬爾罕

作者:阿敏.馬盧夫

譯者:黃思恩、林子涵、彭廣愷

出版:河中




巴格達—學者之城

古代的巴格達與現代有很大差別。絲路極盛時期,這個受戰爭摧殘的伊拉克首都仍是伊斯蘭世界的中心,但許多事物已經改變了。這個城市在西元一二五八年被蒙古人大肆屠殺,不過最近這一百年間,人口從二十萬激增到六百萬以上;不斷的衝突和努力重建的結果,反而促使這個城市持續改變。

建於西元七六二年,這個優美的首都以和平聞名:閃耀的宮殿與芳香的花園俯瞰著底格里斯河、每天都有船隻和駱駝商隊運來國外物品。

吹玻璃的藝術大約於西元前一百年在中東發展出來,幾世紀後,玻璃藝術在伊斯蘭世界達到巔峰,並透過貿易通道送往中國;在中國,玻璃被視為最稀有的珠寶。

智慧之宮

這個城市曾經是伊斯蘭世界的首都和著名的學習中心。巴格達的學者在此研究數學、天文學和醫學,協助奠定西方世界的科學基礎。

由於一個顯赫的伊斯蘭家族曾統治過這裡,在他們的資助下,巴格達更成為卓越的學習中心──學者、科學家和哲學家在這裡聚集,同時也是一個匯聚來自各地知識的寶庫。以大型圖書館奠基的知識中心,數學、天文學、醫學、化學、動物學和地理學的學術成就十分傑出。

優秀的學者在這個繁榮的城市研究地理、天文和數學,並創造出許多現今仍能感受到的進步。許多來自各地的智者,聚集在巴格達一個被稱為智慧之宮的圖書館,它是伊斯蘭黃金年代眾多學習中心之一。

伊斯蘭天文學家利用星盤當作天空的指標。藉由測量太陽跟星星的位置,他們能準確的知道白天或晚上的時間,或是預測早上太陽升起的時刻。

在巴格達的智慧之宮,學者鑽研印度的數學書籍。西元九世紀初期,數學家花剌子密撰寫一本如何利用印度系統來算數學的書。三個世紀後,這本書被翻譯成拉丁文。最後,全歐洲的人們追隨花剌子密的範例,並轉換成我們現今使用的阿拉伯數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