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大」業

林淇瀁(向陽) |2011.09.18
1526觀看次
字級

「副刊」這個符號,在台灣報業中具有兩個意涵,其一泛指所有「非新聞版面」,其一專指「文學/文化走向的版面」。

在文壇的界定中,其層次有二,其一為「廣義的」的副刊,另一為「狹義的」副刊。前《中央日報》副刊主編孫如陵認為「副刊是一種綜合性的活頁雜誌,其構成成分以文藝為主,附屬於報紙,作不定期的發行」,根據此一定義,「副刊」的內容除了新聞被排除之外,幾乎無所不包,舉凡文藝創作、生活報導、學術研究、時事雜文、歷史傳記、民俗、圖書出版、家庭資訊、理財投資、科學發明、乃至影視娛樂資訊,均可以被稱為「副刊」。這個副刊定義的論述,同時包含了「非新聞版面」與「廣義的副刊」兩種特質,放在四、五○年代的台灣報業來看,也顯示了戰後約二十年間報紙副刊的主流風格,我們不妨稱之為「綜合副刊」。

與孫如陵的副刊定義稍有不同的,是「狹義的」副刊定位,專指以文藝、文學、文化為取向的副刊,事實上,此一特定的「副刊」定義,並非一夕之間形成。曾在五○年代擔任「聯合副刊」主編的林海音即透露在她接編之前,「聯副」是綜藝性濃,文藝性淡的副刊;接編後開始走向「文藝性」的方向。此一「文藝性」方向的副刊模式,其後為台灣各報副刊所依循,形成了六○年代台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副刊」模式。前「自立副刊」主編向陽指出,「這個副刊模式,即是在強調『文藝性』的綱領下,以文藝作品的發表及園地提供作為主要功能,兼及知識、趣味」。

「文藝性」轉「文化性」

七○年代中期,副刊的定義又有進一步的衍申,副刊不再滿足於「文藝性」而轉到「文化性」的取向。曾經掀起副刊改革運動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 (1979) 強調,一個新型的副刊應該是:

在形式上,它是從文學的筆出發,以多風貌多姿彩的表現,來反映現實,重建人生,帶動文化,甚至發揮出社會整體的批評與創造的功能; 在內涵上,這一塊版面也擁有了幾個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一座橋樑,…一種溝通的工具。其次,它是一扇窗戶,掌握且傳遞了各式不同的訊息……

復次,它是一面旗幟——展現一份報紙的理想與特色。此外,它還是一個天秤——具有輿論的變遷價值。

曾與高信疆在同一報系任《工商時報副刊》主編的詹宏志,進而以「文化副刊」的模式強調此類副刊的特徵為:內容的多元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計劃性的傳播、知識份子的大量參與。

總的來看,戰後的台灣報紙副刊,由四○年代到八○年代中期,就是以「綜合副刊」、「文學副刊」、「文化副刊」等三個模式,表現出各副刊不同的面顏,而這些外觀的殊異,究其根源,又來自副刊守門人對於副刊此一媒介所懷抱的不同寄望與認知。

從旗幟到大眾副刊

一九八七年,桎錮台灣報業長達四十年的報禁解除,副刊的形貌隨著報業競爭、報紙張數的大幅增多而產生了更多元的、複雜的改變;同時在報禁階段副刊所發揮的影響力也有逐漸衰頹、弱化的趨勢。報紙張數增加,使得過去「擠」在副刊版面中的某些內容「分枝」到諸如「讀書人」版、「開卷」版,「鄉情」版、「寶島」版,或者在報社為符合不同階層讀者所需及市場競爭壓力下,衍化出了各種「週報」、「週日版」。以九○年代《聯合報》、《中國時報》為例,每日版面多達四十餘版,「副刊」只居其一,與七○年代在報紙十二個版面中扮演強勢角色的副刊已不能同日而語。這個階段的副刊不再是像高信疆所說的「旗幟」、「天秤」了,而只是報紙的一扇「窗戶」。副刊主編這時面臨的挑戰,「聯合副刊」主編亞弦十餘年前已經意識到:

勢必要確切分析讀者究竟需要什麼?副刊能給讀者什麼?並從而引導 讀者給讀者一點什麼?而又是否在這原是相互對立的矛盾中尋求執中 而理想的方式進行編輯工作?

進入九○年代後的台灣報紙副刊主編,面對的則是更大的「大眾」壓力。副刊主編已經不能再只是從傳播者的角度單向地強調媒介內容,而必須將「讀者」(另一面則是「市場」)的需要納入媒介內容的選擇過程中。這使得九○年代台灣的報紙副刊出現了既非「綜合副刊」、也非「文學副刊」、「文化副刊」等那樣清楚的界分,而與報業市場政策相隨,隨時調整它們肆應讀者(市場)的內容。這種讀者取向的副刊可以名為「大眾副刊」模式,它反映的是「非傳統的、非精英的、成批生產的、商業的、同質的」大眾文化(McQuail,1994:40)特質。

節自《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第三章‧麥田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