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耀 小事清楚 大事糊塗 自由橫越兩岸的創作者

採訪報導/編輯杜晴惠 圖/張耀提供、本報資料照片 |2011.05.29
1695觀看次
字級

辛卯初春,向有台北人文茶館稱號的紫藤廬裡,辦了一場茶席,紫緣廳的包廂坐著十來桌的客人,仔細一看,除了記者,就是愛茶的朋友與專業茶人。曾幾度造訪普洱茶故鄉雲南的紫藤廬主人周渝親切地招呼大家,除了普洱茶,他對於各種茶類知之甚詳,他的身旁坐了搭著直航班機來往台海兩地的攝影作家張耀,兩人惺惺相惜。張耀是茶席主講人,透過一張張他拍攝的照片,講述著如何走進西雙版納的荒山野莽,倚邦山、無量山、困鹿山……甚至是繞過坑坑窪窪五十公里路的老班章,他走進古鎮、走進茶農家裡,和茶農做朋友的故事,還有對於古樹普洱茶的熱愛。

總是百分之百投入別人認為是發瘋或作夢的事,這就是張耀。為了尋找純料的古樹茶,上天下地,一如他一九九五年出版《打開咖啡館的門》時,已經訪遍歐陸咖啡館名城。他的狂熱還不只這樣,為了撰寫全世界最具有歷史與文化的Grand Hotel(大飯店),花了兩年的時間,一間一間飯店地住,既當客人,也是採訪者。一本書拍了近一萬張的照片,光是整理照片就要花上兩個月,他的一位德國資深攝影同行問:「這樣是不是有點太瘋狂了,要賣幾萬本才保本?」

是啊,到底這本書要賣幾萬本,才能賺回所有花掉的費用?所有認識他的朋友,連出版社為他負責出版的編輯,總是心有疑惑地想問也不敢問這個問題。反倒是張耀一派輕鬆,他說,他的腦中完全沒有這些「計算」,他認為很作夢、很發瘋的書才可能是一本動人的書。

專注細節 禪定境界

他確實一出手就能抓住閱讀者的目光,從一開始在台灣掀起的咖啡文化風潮,到城市主題旅行,每一本書都變成當時的一種流行,有人說他的書是「雅痞聖經」,還有人稱他為視覺圖書的始作俑者。他個人也贏得一堆封號,不管是「行走貴族」、「不在地的人」,還是「文學界的王家衛」。

書籍最暢銷的時候,有人請他拍咖啡廣告、作房地產代言人、主持廣播節目和電視節目,甚至連旅行社也連絡上他,希望他能照著書中走過的路線,規畫各類張耀人文之旅,為廣大讀者當起文化導遊。

但是,他都一一拒絕。週末午後,透過越洋電話,再問一次,他為什麼不抓住讓自己更火紅的機會,他說:「如果我都接受了,我的代價就是『不自由』,將自己耗損在一個大的機器裡,那些是我無法掌握的事,而我拒絕的代價,可能是被人遺忘,但又怎樣呢?人到最後總是會被人淡忘的。」語氣中透著禪意。

他自認是個「小事清楚,大事糊塗」的人,「大事,是命是運,個人無法掌握,任何企圖心、大目標,對我來說是不重要的、不存在的。」他說,人所謂的志向對他來說也是一種障礙與執著。他著迷於「小事」,因為「大事是由小事累積的,我喜歡各種事物的細節,因為這是眼前能把握的事」,能將小事作到極致才是他最開心的事了。

「古人常說,玩物喪志,我常想專注在這些小事上,是否只是耽溺於享受的部分……」但看著他寫於書上的字句「山崖上屹立的普洱茶古樹,年復一年地噴吐新芽,不在乎周圍興盛衰敗,潮起潮落……相比它們,人世的變遷不過浮雲。」佛教裡的「禪定」,似乎更能呼應他專注細節,集中精神、努力思維於小事上的境界。

國際視野 獨立思考

若不是近十年回上海開設工作室,讓人很輕易聯想他的故鄉,早期認識張耀的媒體記者都知道,他的親密同修是奧地利姑娘,當一本接一本暢銷書出版後,他搬上了阿爾卑斯山,住在安靜的山林,繼續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不久,飛到巴黎,一住兩年,然後在某年的夏天,走進西班牙,循著古摩爾人的遺跡,一直到非洲……與其說他旅行各地,不如說他是居住於各國,打破疆界的限制,完完全全是個「國際人」或是「地球人」。

這樣的生活也形塑了他與眾不同的思考邏輯與看事情的角度,和大多數的人不同,他說他從來不知道甚麼是「體制」,他一直活在「體制之外」。他曾自述寫到:「我比最時髦的七十年代族早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抄家時剛好六歲,從此就無法無天,沒人可管了,那時候叫『無組織無紀律』。天生就是跟老師作對的性格,最受不了四十分鐘上課。最受不了小市民的汪洋大海,比如那時的上海。」

那時他最愛做的事,就是在飯桌上講故事,展露出他說故事的高超本領,事實上,他的父母均為高級知識份子,但從小早熟、叛逆的他,在學校裡總是帶頭搗蛋,上課不是造老師的反,就是發呆幻想故事。學校的學習對他不構成任何壓力,「我自己翻翻書,就全都懂了,」他說,十一、二歲時,他在學校主持會議,有權否決校方領導的決議。

由於作文寫得好,也曾創下紀錄,為班上二十幾個同學的作文捉刀,在一堂課裡寫完。他說十六歲時,在報紙上發表一篇文學作品,就被誤當神童。校長還准許他半年不必上課,在家裡寫長篇小說。「還好好老鄧(鄧小平)讓我們考大學,又放我們出洋『求學』,遠走高飛,否則還不知道會在這混成一個什麼『家』……整天討論什麼文學理論,這種負擔和『快感』,是我們在海外的人絕對沒有的。」

八○年,他揮別在北京的優渥職位,到了維也納,從零開始,他第一件想的事,就是既然在歐洲就要進入他們的主流,不當客人,對於擅長寫作的他來說,意謂著用當地的語言寫作。為了學好德語,他到了歐洲人最愛天南地北評時事、說人生的地方─咖啡館。就算一杯咖啡會喝掉他辛苦兩個小時工讀收入也在所不惜。

他說:「用別的語言寫作,等於在思維上的一次『脫胎換骨』。等到兩年後,我第一次為德國波恩的大報《Die Welt》寫一篇長稿,半小時後就收到傳真說他們要用,別發給其他報紙!後來,《南德日報》(Sueddeutsche Zeitung)除了文字外,還希望我提供照片。」因為這樣的因緣,他又花掉了更多的工資,為了拍照買下生平第一台照相機,也開啟他的攝影拍照之路。

喜歡孤獨 安定自在

國際化的思維與工作的背景也讓他這個出生中國大陸的上海人,在台灣文化圈少了兩岸人們相處上既定的隔閡。盡管他常說:「一個人最美的狀態,是知道明天早上可以離開」,不喜歡太多人情負擔的他,實際上卻是念舊的,多年來,只要一到台北,一通電話,還是能沒日沒夜的和朋友暢談聚會,這種若即若離的關係猶如中國元代費唐臣在《貶黃州》中所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志同道合,不求私利,相聚只為了相聚。

他說:「我很喜歡孤獨的狀態。我可以在孤獨裡寫作,在孤獨裡拍照,我需要很多隔絕……我在不斷變化的空間和時間裡生活……我喜歡享受生活裡很多好的東西啊,比如很特別的旅館,別緻的餐廳……也喜歡感覺具有美感的東西。」

有趣的是,他的生活狀態乍看之下是動態的,但是精神上卻是安定的,別人覺得旅行漂泊是不定的,他卻覺得,一個人若是胸有成竹,自然會找到適合自己做的事。他說:「別人常一想到沒有家的感覺就很難過。但是我就要這樣,每個人都要選擇自己願意的方式活著,這就是自由,有些人根本不想看外面的世界,那也很好啊。」

無怪乎,十多年前人在維也納,他說:「在西方泡咖啡館是一種『揮霍』,揮霍你的時間。要看穿光陰,忘記時間寶貴這個詞句,才有資格作一個咖啡館裡的常客。門已經打開了,桌上的咖啡喝不完,怎麼喝法?就看你的人生哲學了!」

十多年後人在上海,他說寧可關心單顆古樹的茶,它的歷史、茶的韻味力道,比透過銷售網絡大量販售牟利更為重要。

最重要的,是經歷過,做過這些事,生活最後的目的,是在「過程中」,而非得到某種特定的結果。

張耀言論

【談咖啡館】
咖啡館是一個巨大的磁場,你怎麼跑,最後還是要到那裡,一種抵抗不了的吸力,一種上癮,如癡如醉,欲罷不能。我們迷戀那的空氣、光線、聲音,忘記時間地沉浸那裡,在一群跟自己一樣的人當中,可能繼續一個人,但大家都心照不宣。

【談大飯店】

Grand Hotel 不是旅行途中的落腳點、一個過夜的地方,而是光彩照人的聚會中心,它本身常常就是一次旅行的目的地。十個歐洲名都、十家傳統燦爛的大飯店,實際上也是一段歐洲的文化史。每家店都是一個都會的象徵,一個人文故事。

【談普洱茶】

以前品茶,再好的茶也只是點綴、配角,但這些普洱茶不一樣,本身就是主體。它先聲奪人,影響我們,主導我們的情緒、節奏,它震撼靈魂深處,催眠我們,讓人氣定神閒,它可以把我們推入禪定的空靈。也可以讓我們深醉。

【談攝影】


一個多元文化的背景對我是非常寶貴的,而且開始經歷一個沒有任何人管你的狀態,我是零。沒有任何人管你,這個狀態對很多人是非常難的。所以那個狀態一旦有了,以後你慢慢的、可以比較容易讓自己有這樣的個性,這樣的自由。有些攝影師也許想,我一有激情就完了,可能就沒有人會讓我拍照了,其實不是。你真的散發出來就很有光澤,現在有空間的媒體愈來愈多,完全可以讓你把東西拍得很特別。

【談城市】


我在哪裡都不會買房子,因為我是需要不斷搬遷的,租房子住,而且經常換。我在香港租房子,是香港最貴的年代。我住過的城市應該有十七八個吧,長住、小住。對我來講,住三年跟住三個月,都是客人的狀態。我沒有最喜歡的城市,但巴黎肯定是對我影響很大的城市。

【談生活】
我生活在大都會,卻能很幸運地脫離群眾,獨來獨往,什麼周年聚會、邀約、派對、吃飯喝酒、年度評獎……一概婉言謝絕,寧可一個人晃蕩、懶散、寫作拍照,與喧鬧的世界

【小檔案】

一九六○年出生,從小在中西文化交融的都會上海長大,十六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一九八二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

八○年代中,定居於歐洲維也納。作為東方的自由記者和攝影師,闖入競爭激烈的西方媒體圈,曾為德國、奧地利及香港多家著名日報和雜誌撰寫、拍攝專題作品。經年旅行於世界各著名城市,曾撰寫一系列歐洲咖啡館文化的作品,並於維也納、格拉茲、薩爾斯堡及荷蘭阿姆斯特丹、香港、台北舉辦了數十次個人作品展。


一九九五年在台北推出《打開咖啡館的門》、《咖啡地圖》,掀起新人文影像風潮,以後以其特別的圖文創作方式,揭開一連串視覺性格化的「城市故事」:《黑白巴黎》、《彩色羅馬》、《東京‧雨‧十三度/上海77層樓》、《東京288小時》……,每本書,都像一個紙上進行的電影。二○○○年回到上海設立工作室。

近年奔波於雲南普洱古茶山,創立「壹茶會」,著力古茶樹保護和傳播,並特別定製、收存名山茶寨的年分純料古茶樹。以國際化視野,摩登生活的角度,寫照東方茶文化的至深境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