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 教人用智慧選擇成功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2011.05.22
1141觀看次
字級

出生於傳統中國家庭,受教於崇尚自由的美國學校,他融合中西文化特色,透過創新工場平台為渴望成功的中國青年圓夢,他認為,成就別人的夢想比實現個人的成功更有價值。

二○一一年五月十九日早上十點二十六分,李開復在他的新浪微博上留言:「我無法拉上微博的幾種人:一、自認為文筆很好或思想很深刻的人,不屑於微博速食文化;二、太忙,怕上癮;三、畏懼新技術,或者不怎麼用電腦或智能手機的;四、要保護自己隱私,不願意暴露太多的人,只敢潛水或用匿名;五、政府官員或者公司高管,怕說錯話;六、已經習慣別的社交新媒體的。你還見過別種嗎?」

是的,現在要掌握李開復的最新消息,最快的方式就是上微博關注。

在IT產業資歷優異的李開復,曾經接受賈伯斯的邀約,放棄平穩的校園副教授職位,進入蘋果電腦公司,成為蘋果公司最年輕的副總裁。也曾經是微軟比爾.蓋茲的親密戰友,因為跳槽Google(谷歌),讓兩大公司走上官司對決。但即使微軟控告他,他仍不放棄帶領谷歌開發亞洲市場。

現在,他婉拒坐擁高薪的谷歌續聘合約,創辦創新工場,一心只想幫助更多年輕人圓夢。他說自己最大的資產不是財富,而是多年來與這些IT大師共事的職場經驗,所以,即使是未知的旅程,他也熱切盼望著和年輕人並肩作戰。

「我認為我的生命是父親的延續,我一生所做的事,都是他會想看到我做的。」二○○七年他和姐姐連袂接受《聯合報》相對論專訪時,那時的李開復擔任谷歌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他為自己的職業生涯下了註解。

莫忘傳統的價值

即使人生重來,父親對他的影響依舊深遠。父親生他的那一年,已經五十五歲,父子倆年齡雖相差超過半個世紀,但是兩人的求學成長過程極為相似。生於戰亂時代、不諳日語的父親受到一位何姓鄉親的贊助,到日本留學,經過五年的苦讀,獲得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學學位。李開復則是十一歲赴美,一九八三年以電腦專業第一名成績自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一九八八年獲得卡內基美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學位。

他的父親曾在南京《中國日報》擔任總編輯,六十歲後陸續出版《劉少奇傳》、《林彪傳》、《周恩來傳》等書,李開復也遺傳父親的文字天賦,六年前出版第一本書即成為暢銷書作家,雖然他自認書寫得好只是他的思路清晰、邏輯力強,深知「故事」最能打動人心,但是從他的書籍銷量,可以證明讀者一拿起他的書,很難抵擋他的文字魅力。

父親在他離鄉念書時,每個月會固定寫一封信給他,以文字書寫父愛,那些信至今仍是李開復的珍藏。但是他和父親個性不同,嚴肅的父親,在家中幾乎不說話,整天埋在書桌前做學問、寫文章。而李開復不愛受拘束、喜歡打破疆界,還好有母親對他的包容和付出,造就了今天的他。在李開復眼裡,母親是一個既嚴厲又溫和、既傳統又開明有智慧的女性,當年兩岸情勢未明、父親隻身赴台,他的母親帶著五個孩子獨自生活一年後,毅然決定到台灣與父親團聚,她沿街變賣家產、籌措路費,以回娘家為名,一路輾轉,歷盡艱難。

憑著母親的果決與冷靜,一家人才得以團聚,她教育李開復從小要學習中國傳統的思想和文化,恪守中國傳統的禮節和德操。「從小到大,只要長輩一進房間,我們馬上起立問候。記得我去美國讀書,臨行前父母囑咐我每周要寫一封家書,讓我千萬不能忘記中文,忘記我的根!是父母教導了我什麼是禮儀廉恥、什麼是誠信孝道,是他們賜予了我做人的品格和對中國的熱愛。」李開復說。

但是,開明的母親也看到世界的進步,她鼓勵子女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支持孩子要「做最好的自己」。有一回李開復姐姐李開敏跟母親說,開復現在這麼忙,回來時間不多……八十八歲的母親很有智慧,她回答:「快樂要靠自己。」

要為華人做點事

因為微軟的工作,李開復得以從美國回到中國大陸工作,李開復始終認為,這是父親冥冥之中的安排。他在自傳中寫到:「在父親的書房中有錢穆寫的十字條幅: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父親過世後,他珍愛的這個十字條幅便留給了我,我十分珍惜,一直把它掛在客廳牆上。我每天看著它,試著去理解它,慢慢地我明白其實父親早就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有一些中國朋友對我說,開復你只是一個教授,沒有領軍打仗的魄力,怎麼能在微軟這麼大的團隊中管住那些充滿激情的員工呢?實際上不管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員工對我都很服。他們認為我有耐心去容忍和理解手下的想法,其實這些年也沒有人提醒我要這麼做,這大概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容』。」

微軟的北京外派點燃了李開復對中國的熱情,他說在北京工作的那兩年,每一天都帶給他無比振奮,因為見到中國的莘莘學子對於全球科技的發展與觀念是如此的渴求,他從年輕人身上看到了朝氣與活力,也看到了不安和躁動。他多麼希望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經驗,可以為年輕人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幫助。

曾任第一屆立法委員的父親臨終遺言要他「為華人世界做點事」,李開復說:「父親憂國憂民之心終生不渝,他病中曾做一夢,在水邊一塊石頭上拾到了一方紙,上面寫著『中華之戀』四個字。臨終前姐姐問他的心願,他說,『寫一本書—中國人未來的希望』。我最後一次見到父親時,告訴父親不用擔心,我會幫他出版這本未完成的書,父親只是用深邃的目光看著我。後來我理解到,父親的希望並不是出版那本書,而是讓我作為他的兒子,幫他做完他沒有做完的事。」

他創辦一個專門與大學生交流的公益網站「我學網」又稱「開復學生網」,一轉眼六年過去了,隨著創新工場啟動,他將這個網站轉交給「中國教育在線」經營,他說不希望這個網站只是他的個人網站,希望的是更多專家與年輕人交流的公共平台。

而他則藉由創新工場的平台,繼續努力實現「中國人未來的希望」。

資訊傳播也好,媒體也好,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一個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從最低的生理層次,到最高的自我實現層次,都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各類媒體在滿足人們基本需要方面,扮演了資訊提供者、發布者,知識、潮流引導者等不同的角色。相比之下,傳統媒體對於滿足高層次需求,比如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方面,往往力不從心。因為傳統媒體是少數資訊源對多數人的傳播方式,當人們自己無法參與、控制資訊內容時,高層次的需求就很難得到滿足。

微博的出現,滿足了人們高層次的基本需求。

首先,微博本身就是一個廣大的社交網路,我們靠著「關注」和「被關注」來交朋友,與朋友互動,從而滿足社交需求。例如,對於喜歡的微博主,你可以「關注」他成為他的粉絲,也可以直接評論、轉發他的微博,或用「@」提到他,與他的互動。反過來,網友也可以「關注」你成為你的粉絲,並評論、轉發你的微博。你也可以隨時「取消關注」微博主,甚至對於討厭的網友,你還可以把他「加入黑名單」,禁止他查看和評論你的微博。微博這些功能特性,為我們在微博上完成各種社交需要,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性。

其次,因為微博允許每個人創建自己的內容,而創建和發布的過程讓你可以贏得更多的粉絲和尊重。只要內容夠好,你就能辦到。微博並沒有為任何人設置門檻或障礙。有些人經常和朋友互比微博粉絲數量,向別人炫耀自己的粉絲有多少,其實就是一種虛榮表現。

更進一步地,當你的粉絲數量夠多,你在微博上的影響力夠大,你可以用微博來發表作品,通過微博傳播自己的思想,發出希望大家聽到的聲音。比如,我就把我幫助青年學生的陣地,從此前的「我學網」搬到了微博。在微博,你不再僅僅是一個被聆聽、被關注和被尊重的個人,你有機會實現更多的自我價值,真正讓你的影響力最大化。

很多普通人,因為用了微博,自己的感人故事被千萬人所知道,自己的聲音也被千萬粉絲所熟悉。例如在二○一○年「中國網事.感動二○一○」年度網路人物評選活動中,一些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新浪微博紅人順利入圍:「微博調解員」柏萬青、「練攤帝」包正忠、「最美」洗腳妹劉麗、「芝麻拍客」劉遠祥、「微博男生」王凱、農民歌手「旭日陽剛」、「微笑姐」吳怡。像這樣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微博主還有很多很多。因為有了微博,他們的故事被網民傳誦,他們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也能無限傳播。

我自從開辦微博以來,很多好朋友都是在微博上認識並熟識的。例如,前面提過因丟失護照而在微博上求助的王冉。丟失護照前,我們只是在微博上互相關注。而我漸漸發現王冉是個對產業界很有見地的人,他發表的許多有關網際網路、媒體、投資等方面的言論,都引起了我的興趣。而且,我和王冉在微博上,還就未來媒體的發展因為意見不同而發生激烈辯論過。

其實,微博就是這樣一個為網友打造的個性化、充滿魅力的平台,每個人都有可能,也都該在這個平台上展示自己。

文圖摘自《140字的驚人力量》李開復著/天下文化出版

《小檔案》關於李開復

祖籍四川,1961年12月出生於台灣,11歲赴美求學,1978年全美高中創業比賽第一名,並成為年度公司。1983年以電腦專業第一名成績自哥倫比亞大學畢業。1988年獲得卡內基美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他所開發的全球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學發明之一。而他開發的「奧賽羅」人機對奕系統,於1988年擊敗了曾獲世界冠軍的國際象棋大師。

1990年加入蘋果電腦公司,33歲時成為蘋果最年輕副總裁。1998年,他加入微軟公司,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現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把微軟亞洲研究院評為「世界上最『火』的電腦研究機構」。

2000年,李開復升任微軟公司的全球副總裁,隨後成為比爾.蓋茲的七個高層智囊之一。2005年,Google公司延攬他為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2009年9月,宣布離開Google全球副總裁一職,成立創新工場,希望藉由自己的經驗幫助更多年輕人圓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