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看不見的水城台北

王乾任 |2011.03.20
2371觀看次
字級

書名:水城台北
作者:舒國治
出版:皇冠


《水城台北》,應該是熟悉、熱愛舒國治文章的讀友們,最為期待的一本作品吧!

早就知道,舒國治先生多年來一直在報章媒體上陸續發表了不少關於「老台北」(也就是一九五○~一九九○年代之間)的文章,卻總是等不到它們被集結出書。

然而,京都(《門外漢的京都》)、台北(《台北小吃札記》)與台灣小吃(《窮中談吃》)都談過了,旅行的態度(《理想的下午》、《流浪集》也出版了,甚至台灣兩次重遊的《台灣重遊》都有已經絕版的自印版(遠流經銷的舊書珍藏界逸品和現今發行的大塊版)。就是這老台北,這個舒國治土生土長最熟悉的老台北,遲遲猶抱琵琶半遮面地不願意與讀者見面,真是令人心癢難耐。

老台北是個水城

幸好,還是被我們給等到了。一口氣讀完了《水城台北》之後,我只能說,這份等待是值得的,舒國治透過文字,帶領我們一窺那個大家都能朗朗上口地說上一段什麼,卻沒人能夠好好地說清楚的老台北城的風貌,讀起來真是過癮,即便其中有一些為了具體交代而流於稍嫌冗贅的文字描述(例如交代老台北的二十餘路公車路線圖),讀起來卻有種奇特的文獻文學的美感,讓人也不那麼急著想跳讀過去,只想細細品嘗玩味隱藏在文字間的想像。

舒國治說,老台北是個水城,是個裝了點水的盆子,有一百五十餘條隨處可見的大小溝渠小溪小河,人在台北行走,總是隨時準備過橋,甚至有不少人要回家,得先走橋板跨過門前的小溝渠,和今天我們看到且生活的陸城台北,大異其趣。

台北城幾十年來最大的變化,總歸一句話,就是從水城變成陸城。台北城的發展快速,期間最大的自然景觀變化,就是把不斷把盆子裡的水給掏乾舀淨。

你知道台北的馬路為何蜿蜒崎嶇,不肯直挺挺地延伸,好像那個新生南路往北接的竟然是松江路而非新生北路,新生北路反而往一旁偏去了?原因無他,當年的新生南北路是沿著溝渠而走,因此,溝渠彎彎曲曲,路也跟著蜿蜒崎嶇,只是後來溝渠被蓋上大鐵板了,看不見了,馬路重新規畫了,人們也不知道新生南北路原先的模樣了。

「騎樓」,在台北城裡有些騎樓甚寬敞,有些卻非常狹小,也是因為溝渠,緊鄰溝渠的騎樓,被迫狹小,但是,這些也都因為台北從水城轉變成陸城的過程中而消失殆盡了。

老台北人的休閒,最常是混到溪裡去玩水,在溪邊納涼聊天,甚至不少情侶席地而坐,欣賞天光明月。如今這一切,都隨著防汛工程而被隔絕了,台北人不再能隨意而親切的靠近水邊,只能遙望。

老台北還見痕跡

讀舒國治的文章,讓人頗有一種哀愁,如果台北城當年以原本的水城模樣來發展,今天也就不用在淡水河沿岸大推什麼水岸都市了,老台北本來就是個處處充滿水文風情的水岸都市,真是捨本逐末了。

不過,老台北還是有殘留一點痕跡在今天的大台北城裡,〈我的舊台北遊路線〉、〈在台北應住哪裡〉、〈台北之家及其左近漫步〉、〈台北巷路閒蕩之旅〉等篇章中,舒國治帶領讀者以雙腳實際踏遊那些殘存在今天台北城中的老台北片段,至於想大規模地遙想老台北的風華絕代,則不妨參讀〈水城台北〉、〈水城台北之河跡〉、〈永遠的碧潭〉、〈六十年代台北之旅遊〉、〈五十年代公車小景〉、〈九十年代台北〉以及〈永和—無中生有之鎮〉。

通讀一遍舒國治的《水城台北》後,彷彿有了兩副看台北城的眼鏡,一是一九五○~一九九○年代的老台北,一是今天的大台北,再仔細琢磨,則會發現《水城台北》不只是旅行文學,更是本「老台北地方誌」,以一種優美的散文形式來緬懷那個曾經美好卻不可再現的水城,讓它留在每個曾經造訪或正居住在台北的人們的內心深處,好發無限之暇想之美好,讓看不見的水城更加美麗而不可捉摸,令人追憶。

我想,舒國治的《水城台北》,是承繼白先勇的上世紀五十年代老台北《台北人》之後,最能展現「老台北」之姣好形象的傑作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