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新春文薈有感

 |2010.03.15
1209觀看次
字級

「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黃昏裹掛起一盞燈………」,這是詩人鄭愁予的《野店》傳頌一時的詩句,在黃昏的幽暗裡,幸好還有文學,替心靈點燈,看見了光,照見了美。當前台灣社會政治喧囂、藍綠吵鬧,在一片價值錯亂、是非混淆;幸好我們還有文學,一個開著的窗口,讓窒息的肺得以呼吸。

國家文化總會自民國八十一年起舉辦「新春文薈」活動,己成文學界重要聚會,每年總統都會親臨,會場有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被喻為「蘭亭集序」的現代版。

今年的「新春文薈」雖然盛大舉行,竟然完全不受媒體青睞,縱然馬英九總統身穿唐裝出席,大發詩興,分別以閩南語、客家語吟誦孟浩然《春曉》、劉禹錫《烏衣巷》等膾炙人口的名句,但媒體卻興趣缺缺,連前往採訪都省了,讓人心所謂危。難道我們的社會真的只喜歡喧囂的政治新聞、驚悚的社會新聞、花邊的八卦新聞、貪婪的行情新聞,像「新春文薈」這樣的新聞連配角都沾不上邊時,透露了什麼樣的警訊?

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說:「如果科技縮短了人的表象距離,而心靈仍在孤立狀態,又有何意義?」在心靈沉淪的時刻,能以吟哦獨對天地,會發覺自己永不孤獨。沒有了文學,我們都成了心靈的孤兒,這是台灣當前最大的危機,而人人卻不自覺。

政府努力將文化創意產業,與觀光、金融、醫療健康照護同列為四大旗艦產業;但如果整個社會成為文學沙漠,文化創意產業只是失根的仙人掌。政治是一時的,文學才是千載的,唯有真善美的文學,才是永恆與不朽

;也只有文學,才能創造最美的時刻,讓人享受美的人生;文學對生命而言:「一如飽滿的橙、靜靜抱守、渾圓的光影與潤澤……」。

文學反映世代,代表時代精神。文學作品,嚮往並追尋真善美、鼓舞人生,給人間帶來無限希望;文學是對生活、人生、思想的沉澱,是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菲律賓詩人阿奎格曾說:「文學家不是革命家,不能使革命成功,也不可能改變世界;但是文學能喚起民眾,喚起他們了解公理、正義、愛與和平的意涵。」

「新春文薈」看不見媒體;唯一到場採訪的中央社只發了馬總統的致詞,看不到任何一位作家的名字,見不到任何對文化界卓有貢獻者的名字,這代表著整體社會的心靈走向孤獨。去年的「新春文薈」還受到媒體的青睞;今年卻視若無睹,這種現象正透露出當前社會功利不安的集體走向,不能視若無睹。

楊華詩作《心絃》:「一碧如油的草場中,草花開了,鳥仔在唱歌,這是詩人的舞台。呵,美滿快樂的春光

!」只有詩人有了舞台,台灣才充滿著快樂的春光;若一個社會的舞台都是政治、血腥、八卦、陰暗,那是心靈的寒冬。

台灣社會需要文學的種子深耕、滋長、綻放,成為最美而璀璨的春天,盼成洛夫筆下一隻驚起的灰蟬,把山中燈火、一盞盞的、點燃。反觀媒體對今年文薈的報導,不得不懷疑詩人們盼望的春天還會再來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