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追求救經濟的加乘效果

 |2008.11.28
2303觀看次
字級

各國政府為了搶救被金融海嘯衝擊得岌岌可危的經濟,全力出招,許多違反自由市場經濟的措施,都端上面,馬政府也絞盡腦汁,推出發放消費券在內的各種搶救方案。政府的用心值得肯定,但若干執行面與可行性,則有待改善。

自從政府決定發放消費券後,苦撐已久的各行各業立即挖空心思,推出各種促銷與優惠宣傳,鎖定近九百億新台幣的消費券大餅,以迎接景氣寒冬中難得一見的一絲暖流

;腦筋動得快的業者甚至推出先消費、後補券的招術。民眾的期待與業界的快速反應都顯示,消費券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點子,劉內閣終於做對了一件事。

但是,政府決定對先開跑業者重罰的宣示,又讓人愕然!從現在到明年一月中旬發放消費券,還有約二個月,如果先消費、後補券能產生催票(鈔票)效果,那麼,待民眾真正拿到消費券去向業者換現金時,可能再二度消費。何況,一月中旬已接近年關,本來就是消費高峰,在消費券刺激下,三千六百元的消費券必然會對消費行為發揮加乘作用,把九百億的市場做大。這不是什麼高深的經濟學原理,民間幫政府擴大施政績效,何需處罰?

馬英九總統先說要捐消費券,現在又說不捐了,要自己拿去採購拚經濟,這不但令社福團體傻眼、大失所望,更是腦筋打結的說法。以總統的購買力,再去消費亦僅是購買些錦上添花的產品,並非急需,若能捐助僅求餬口尚有不足的社福團體,其邊際效用何止千倍。消費券不管在誰手裡,最終一定要花掉,捐出做公益就是由社福團體替總統拚經濟,行善與消費兼顧,有什麼不好?馬總統何必改口收手?

再說影響層面更廣的救產業措施。曾經是台灣經濟火車頭的房地產與DRAM高科技產業,最近雙雙陷入危機而向政府求援。救與不救,輿論有正反兩面的看法。

由自由經濟的觀點出發,認為企業經營不善、投資人血本無歸,這都是自己判斷錯誤,要自己負起損失的責任,不能讓國庫出錢埋單。在一個健全的經濟市場中,自由經濟派的說法當然站得住腳。

問題是,目前的經濟危機,不全然是企業經營的問題,在一個因國際化而造成的全球經濟危機中,各國政府都跳出來,以大筆資金救市。連自由經濟的捍衛者美國也不免此議,未來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也直言,現在面對的是非比尋常的關鍵時刻,重要產業不能倒。

政府救市固然是考量一旦不救所要面對的更大社會成本,但呼救的企業本身也該負起責任,證明自己值得被拯救,而不是賺錢時吃得飽飽,賠錢時就要拖納稅人一起下水。在美國,銀行高級主管減薪、延長對納稅人的還款期限只是基本的回應,更進一步是重估資產、全盤整頓經營策略。台灣的房地產與DRAM產業如果要求政府拯救,那麼,前者就要降低獲利、減少山坡地等不當開發;後者要加強研發,由代工模式朝技術自主提升,擺脫國外母公司的控制,以期創造未來更大的經濟效益與增進全民財富,政府救市的加乘效果才能產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