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文/陳劍鍠 |2018.06.19
2611觀看次
字級
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文/陳劍鍠(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教授)

近來有人指出「人間佛教」是膚淺的,因為所教導的法義僅以人天乘為主;又認為「人間佛教」淪為一種心靈雞湯式的傳布,雖然含有正能量,令人積極向上,但與了脫生死無關。換言之,當今有一部分人認為「人間佛教」只是在於:解決人生的困頓,缺乏宗教的神聖性,只是一種人文主義化的佛教,常有淡化六道輪迴,過分強調現世化的情況。並且在於努力洗清佛教「迷信」的嫌疑,標榜理性的佛教之外,相對地忽視了修證與宗教體驗。以上這樣的說法,是對「人間佛教」片面而偏頗的理解,只是一味要回到傳統佛教而已。

時至今日,「人間佛教」的定義或界說,不論學界或各自認定的「人間佛教團體」,則有各自的不同說法,這使得「人間佛教」變得很複雜,不但專家學者難以表明「何謂人間佛教」?即便一般讀者或信眾,更是無所適從,疑疑思思。

解析疑義 人間佛教即佛教

星雲大師有見於大眾對於「人間佛教」的不了解,乃至疑義叢生,故而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前面部分,有一篇名為〈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先自提八項對「人間佛教」的疑議,並作出解答。此八項疑議如下:

●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沒有到達最高成佛的境界。

●人間佛教都是重視世俗的活動,認為這許多活動與學佛沒有什麼關係。

●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祖等可能扯不上關係。

●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對於苦修悟道,沒有神聖性。

●人間佛教傳承內容是什麼呢?沒有哪個人修行上有成就。由於大家不知道,所以不容易推動。

●人間佛教宣傳不夠,還沒有人整理出它的層次,都只是喊口號,只有片段的、片面的,沒有組織,不能讓人全然了解。

●人間佛教沒有普遍化,沒有進入到佛教正統的核心,沒有眾擎易舉,如果只講哪一家說法、哪一家倡導,不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人間佛教沒有解脫道,沒有證悟的境界,傳統的佛教不容易接受。

上述八項疑議,第一、二、三項跟「人間性」有關,第四、五、八項跟「神聖性」有關。而第六、七項,是教理、教義的弘傳問題。星雲大師對這八項疑議,作出20點說明。除了對「人間佛教」作出全面性的答覆之後,最重要的是,大師不認為「人間佛教」是時代性的現象或是產物,他斬釘截鐵地指出:「人間佛教就是佛教」,這樣的命題,是將「人間佛教」的理念,無論是內延、外延的概念,全部涵蓋進來。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在什麼地方呈現?這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在中國傳統的佛教教義裡,彼岸的神聖性一直深藏在人心之中,或許,任何宗教都把未知的未來寄託於「彼岸」,這是神聖性的表徵。神聖性的無限與「此岸」娑婆的有限,形成強烈對比。

佛陀本懷 在人間修行成道

佛教教導眾生要去除貪瞋痴,以獲得煩惱解脫,不再六道輪迴。輪迴的盡頭是超越三界,能夠跳脫六道輪迴,就是世俗的最後階段,一步跨向神聖。這種力量對眾生而言是偉大的,也是所有佛教信眾所應趨向的終極道路。如果依照這樣的路數來看,「人間佛教」在人間這個場域,引領眾生走向解脫之道,是否有可能?

所謂「人間性」,必然是以「人間」作為成佛的實踐場域,因在「人間」修道的種種過程,使得「人間」具有「神聖性」。尤其,依據《增一阿含經》的教示:「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更可了解「人間佛教」的真實義,是知佛在人間成道,在人間教化。《增一阿含經》又記載說:「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佛陀作了示範,修行在人間,實踐菩薩道亦在人間,「人間佛教」並非一般所論,缺乏「神聖性」。而且,「神聖性」亦非必定在於「彼岸」的他方佛國土淨土才具有。在於「此岸」修行,最終目標是成佛,不離人世間,回歸佛陀本懷,因而,亦然具有「神聖性」。

因為佛陀的教化是「經過千辛萬苦的修行,他對於人心、人性、人格等所有人的問題,都有了確實的了悟與實證。」而且,他成道後,「道德、人格,他的慈悲、智慧都已經獲得了圓滿的修證,他所宣說的教法,如緣起、中道、十二因緣、三法印、四聖諦,乃至因果、業報、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都是真正能夠讓人們安定身心,進而解決生活、生死與生命等人生課題的無上真理。」星雲大師在這裡提出很重要的訊息,即在於佛陀宣說教理,雖是為了解決人生的生活困難,但並未失去解脫生死煩惱的神聖性。因為,緣起、中道、十二因緣、三法印、四聖諦、因果、業報、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等的教說,不但保證了佛教解脫煩惱的神聖性,還具有除魅化,去除神鬼的佛教或是神鬼的信仰。雖然,這對個別傳統的佛教型態,會產生很大的衝擊,但在佛教演化的過程裡,各自宗派或是不同地域的佛教,皆有其所強調的教義,這是宗教變遷的必然情況,這種變遷後所產生的一個困難,是在於各自變遷後的佛教型態於充滿、擴展自身的教義之時,卻無法對其他類型的佛教,具有相同的解釋能力。因而,當今提出的「回歸佛陀本懷」的目的,即在於消弭各自轉化出來的不同教理的信仰內涵,拋棄不切實際,無法契理契機的部分,並且進一步融合各教派之間所具有的共同性,發展佛教的原生模式,脫離傳統佛教所演化出來的缺點與弊端。

三業淨化 神聖的信仰之功

因而,在「人間佛教」的實踐場域裡,可以避免過度的依賴神祇、祕密、神通、地獄等成說,而讓自己的內心深處產生「信仰失語」的狀態。誠如星雲大師所說:

當然,人間佛教也不是說一下子就能可以完成自己;以我的生命體驗所見,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日修行一日功,日日修行日日功。你能通達佛教所謂般若、中道、緣起……,這許多「人我一如」的大乘真理,就是我們信仰的神聖性,也是人間佛教與佛相應的神聖真理。因此,你說在人間佛教裡面,能有一碗飯吃,不神聖嗎? 在人間佛教裡,能可以獲得生命的成長,得到歡喜,得到因緣、助緣,不神聖嗎?人家跟我們一個微笑、一個握手、一個點頭,那不是神聖嗎?我肯得給人布施,肯得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不是神聖嗎?甚至於現在提倡的「三好運動」,就是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能可以做到「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這還不夠神聖嗎?信仰就是神聖,修行就是神聖,自己從凡夫慢慢的淨化,到成聖、成賢,就是神聖的信仰之功。

在感性的世俗中,如何透過感性而融入神聖,這是一個主體自覺的問題。理性的神聖必然涵攝感性的世俗,唯有在感性的世俗中才能體證理性的神聖,一如緣起性空的道理,沒有緣起,必然沒有性空。性空是建基於緣起、緣滅的當下。這中間沒有界限,是無窮的重疊,如同彼岸與此岸,亦是在相互不斷生滅的過程,同處於「當下」。

我們人類為了便於講述的方便,令人易於理解,而把感性與理性作出兩截的說明,在世界以外還有一個世界,甚至在以外的世界還有一個以外的世界,形成無盡的世界。就事相的世界觀來看,這是佛教十方諸佛土的宇宙觀,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十方諸佛土仍然處於心內,心的動能是包太虛、周沙界。因此,即使是傳統佛教以阿彌陀佛世界為彼岸的成說,此「過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仍然涵攝在心中。故古德曾告訴我們:「生則必定生,去則實不去。」道理在此。到達彼岸之時,自己仍在此岸,能到「彼岸」的人,不否定「此岸」,亦不離開「此岸」。他安然地處於「此岸」,又不被「此岸」周遭的一切所僵固。因為他的「彼岸」是無限的精神,展現在宇宙之中。這樣所呈顯出來的神聖性,即在「此岸」體證「彼岸」,佛教云「法住法位,法爾自然」,「一切如如,心如一切如……」,它沒有極端的規定性,真理無所不在,充塞在這宇宙中,而且「法法平等」,達到和諧。

種種修持 活動中完善自身

這無限的精神無論延展至多寬廣,在任何時間、空間裡,就佛教的教義來說,仍然不能離開戒律、因果、四聖諦、八正道、六度萬行。因為,戒律、因果、四聖諦、八正道、六度萬行,是無限精神繼續延展的憑藉,非此,則又將陷落到世俗的層面,依佛教的術語來指稱,即是退轉。

而當戒律、因果、四聖諦、八正道、六度萬行,無限延展的同時,世俗的感性或是外在的障緣,將愈加減小。這不是對立、加減的數學問題,而是信仰的動力使得世俗在被否定的同時,體現了神聖。這好比龍樹在論述「空性」時所使用的遮遣方法一樣。不過,談「空」的遮遣,不必定要用消極的方法來否定一切,而可用極積的創造性來肯定一切。

佛教的神聖性,在世俗人間裡開展,而且是在實在的經驗中開展,自從原始佛教伊始,佛陀便教導以「看見」來體證真理。一般佛教徒無法深會這層道理,反而將跳脫輪迴的神聖性,當成逃避現實問題的藉口。甚至有一部人在追求聖潔的人格時,其實是在閃躲世俗的責任,並以聖潔的信念來否定世間。因此,如果稍加予以檢證,則想要遠離現實問題的態度,只是將追求神聖性當成權宜之計,其內心深層有可能是偽善的,或是鄉愿。因而,追求崇高理想,邁向神聖性之時,不能忽視「此岸」,無論是刻意的忽視,或是無意的忽視,他在生活的境界上是無法提升的,換言之,神聖性只成了口頭禪。佛陀的教化應是在一切活動中完善自身,而所有的活動都是在「此岸」進行。

上引文中,大師所提到的各種修持方法,其實「就是神聖,自己從凡夫慢慢的淨化,到成聖、成賢,就是神聖的信仰之功。」因而,他所說的:

「人我一如」的大乘真理,就是我們信仰的神聖性,也是人間佛教與佛相應的神聖真理。

在人間佛教裡面,能有一碗飯吃,不神聖嗎?

在人間佛教裡,能可以獲得生命的成長,得到歡喜,得到因緣、助緣,不神聖嗎?

人家跟我們一個微笑、一個握手、一個點頭,那不是神聖嗎?

我肯得給人布施,肯得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不是神聖嗎?

甚至於現在提倡的「三好運動」,就是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能可以做到「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這還不夠神聖嗎?

發菩提心 修學菩薩道根本

這些說法值得吾人深思與體會,若不能深會「行佛」的道理,便將認為「人間佛教」是膚淺而又庸俗的。然而,「人間佛教」不是只談做人而已,其最終目標是成佛,因此是由人乘的世間法,透過「菩薩乘」到達佛乘的出世間法,是有階段、次第的。雖然,「人間佛教」的實踐,屬於自力的難行道,但如能真正懂得「人為什麼能成佛」的涵義,就能了解人間佛教,平等法、同事攝、同體共生等都是人間佛教的一部分。「人間佛教強調,『菩提心』是信仰與修行的根本。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如果沒有菩提心,就無法修學菩薩道。因此,唯有發菩提心的人,才堪任人間佛教的責任,才堪弘揚人間佛教。」

人世間有沒有解脫道?這個問題顯然有點愚拙。但是所有推動「人間佛教」的行者,或是關心「人間佛教」的學者,一直對此問題,感到興趣。相對的,無法趨向解脫的道理及方法,必被質疑,乃至摒棄。上述所言,即是星雲大師之意見:「人間佛教,重在落實『行佛』;『行佛』就是『菩薩道』的實踐。因為學佛最終的目標雖然是成佛,但是『佛果」在『眾生』身上求,學佛唯有發『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通過『自利利人、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修行,才有可能完成『覺行圓滿』的佛果,所以從『人道』到『佛道』,中間少不得『菩薩道』的實踐。」如能與佛感應,於精神上超脫的同時,即感受到神聖性。如果沒有菩提心,便無法修學菩薩道。因此,唯有發菩提心的人,才能堪任人間佛教的行者,才能堪任弘揚人間佛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