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佛光菜根譚】(64-2)

星雲大師 |2017.03.23
2965觀看次
字級

禪淨共修(二)
文/星雲大師


禪修內觀次第而行
淨因妙果法爾如是
共享資源集體創作
修習佛法信為道源
禪門機鋒棒喝交加
淨穢無礙識智融通
共結好緣與人為善
修為素養看出深淺
禪心妙道無一不是
淨智功德真如性海
共有財產彼此有份
修道生活要能正常
禪那三昧無我無人
淨掃塵根莊嚴身心
共襄盛舉成就因緣
修心養量恆守正念
禪悅生活內心自在
淨善因緣美化人生
共成佛道同登法界
修福增慧香遠益清


共學共修
文/星雲大師


修行和學習,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有的時候我們需要自修、自學,有的時候也需要共修、共學。自修、自學就是我有自己的課程安排,我有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是屬於我自己個人的密行,我可以自由調配時間,自己安排內容。共修、共學就是跟大家一起學習,配合大眾的時間一起切磋勉勵。關於共修共學,有四點意見:
第一、有個人,更要有大眾:人,不能離群獨居,不能孤芳自賞,雖然每個人每一天都應該有自己獨處的時間,但更多的時間要和群眾在一起。尤其在學習修行上,不能閉門造車,不要自修自了,而要走入群眾,與人互動,所以佛門有所謂的共修、參訪等活動,也就是要去和合群眾,要與大眾融和在一起。
第二、有分工,更要有團結:所謂「分工」,就是分層負責,各自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但是個人承擔,有時候還需要大眾的幫助,所以分工之餘,還要懂得合作。能夠「分工」而又「團結」合作;有分有合,能合能分,才能發揮群策群力,達到集體創作的效果,完成更大的任務。就如寺院道場,平時也要和其他的友寺往來、聯誼,彼此互相觀摩、學習;個人的修行學習,也要有很多的道友、同參一起切磋琢磨,所以有分工也要有團結。
第三、有人情,更要有公德:人生處事,離不開情、理、法,有時候在不影響大眾權益的情況下,固然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需要,甚至有時候不能不做個順水人情。但是所謂「寧教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做人情」。在佛法真理之前,甚至在公理正義之前,也要有道德勇氣,要顧及大眾的需要,要有公共的道德,要有公共的服務,要有公共的來往,如此在修學的路上才能更有成就。
第四、有內修,更要有外緣:有的人光是自己修行,平時不肯跟人結緣,如此即使自己修得再好,果真能夠放下萬緣,真能修得與世無爭,甚至無欲無求;但是因為缺乏外緣,到處不受人歡迎,不受人歡喜,也不名為修行。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做人不是光靠一個人就能存在,所以修行和做人都要培養很多的因緣,有了因緣,個人才能存在。
人難免有惰性,透過共修、共學,可以藉助大眾的力量,督促自己用功,借助外緣的砥礪而不致懈怠。共修、共學的好處,就像一根木材燒出來的火,火光很有限;結合很多的木材,就能燒出熊熊的火焰,熱力就大了。又如一個手指頭打人,沒有力量,五個手指頭合起來成為一個拳頭就有力量,所以共修共學在我們學道的過程中,有時也是很重要的。
關於如何共修共學,有四點意見:


第一、有個人,更要有大眾。
第二、有分工,更要有團結。
第三、有人情,更要有公德。
第四、有內修,更要有外緣。
──摘自《星雲法語》第一冊 p.126




【佛教問題】


釋迦牟尼佛當初為了打破社會階級不平等而出家,主張「四姓出家,同一釋種」,請大師就此進一步說明佛教的平等思想。


過去很多人以為,學佛的人是逃避現實,是消極厭世,其實這是大大誤解了學佛的本義。佛陀當初所以出家修道,一方面當然是為了解救自己生死苦惱的問題,但另一方面更是為了救濟被壓迫的人民。
在佛陀住世的印度社會裡,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等四種姓的嚴格劃分。在這種種姓制度下,形成嚴重的種族歧視,彼此既不可相互通婚,也不可享受同等權利,而且貴賤懸殊很大。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階級懸殊的社會裡,他自己雖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並不想用剎帝利的權威去統治人民,壓迫人民。相反的,他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階級森嚴的社會宣戰,向不平等的種族歧視展開革命。
佛陀革命的對象,一是階級森嚴的印度社會,二是沒有究竟真理的神權宗教,三是生死循環不已的自私小我。在世間上,一般的革命家雖然標榜著為民的口號,但人民並不因此而得到幸福,因為他們革命是源於瞋恨敵人,所以使用的革命手段都很殘忍。唯有佛陀的革命,完全是由於慈悲心腸的激發,他的革命是用慈悲覆護一切,感化一切,他不用暴力,行的是不流血的革命,這才是真正的革命。
佛教強調慈悲、包容,不像其他宗教帶有強烈的種族色彩,因此沒有種族仇恨、殘殺和宗教戰爭。佛教基本上是倡導和平的,佛法教導人要怨親平等,不僅要「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甚至要愛我們的敵人;佛教的僧團裡,「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一釋種。」佛陀慈悲平等的主義,不但為當時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帶來了光明,更是今日破除種族歧視之平等制度的落實。
在今日人間佛教的理想世界裡,大家同為地球人,彼此應該不分種族,共同為人類幸福而努力。所以,未來在佛光普照下,人間淨土的第一個特色,就是沒有種族歧視,沒有階級鬥爭,真正徹底實現「眾生平等」的真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