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台北報導】新北市文化資產又增一宗教民俗,「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經新北市政府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訪查與審議通過,認為「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深具傳統地域性信仰的民俗活動生命力,且富有歷史性、地方性與典範性,極具保存價值,市府目前已將「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登錄並公告為新北市民俗及有關文物。
繼「野柳神明淨港」、「淡水三芝八庄大道公輪祀」、「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祭典」、「平溪天燈節」、「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聖誕祭典」,「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因深蘊豐富的信仰文化與歷史內涵,即日起成為第六個新北市「民俗及有關文物」的文化資產。
新北市文化局表示,「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起源於超度清代死難的無主孤魂,具有緬懷先民墾拓的意義,同時深入庶民生活由來已久,加上自清代以來即由舊擺接堡十三莊內分三區輪值主辦,對應至現在土城、板橋、中和等三個地區的民間信仰活動,為新北市境內現存少數分區輪普的中元祭典,極具傳統與地方特性。
文化局表示,「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在民俗活動的展現上,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及《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登錄基準,即具備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基準的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與典範性,尤其更具民間自主性,因此將其登錄、公告為新北市文民俗及有關文物。
不僅祭典儀式擁有高度的文史價值,土城大墓公也是全國少見的社區墓地公園化。文化局表示,公園內仍可見昔日先民墳墓,園內的開放空間更已成為附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公園、大墓公等文化地景交融的獨特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