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從明年九月起,將從小一至國三落實補救教學,國英數三科未達各年級「基本標準」的學生,都必須接受補救教學。評量的基本標準預定明年四月公布,以英文科為例,小學三年級就必須具備二十六個字母的聽說讀寫能力。
國中基本能力指標由台師大心測中心負責規畫,中心主任宋曜廷表示,將分A(優異)、B(良好)、C(及格)、D(待改進)、E(嚴重落後)五個等級,E級一律要接受補救教學,若教育經費許可,他建議D級學生也可納入。
教育部常務次長陳益興表示,補救教學平時採「單元」且「即時」補救,國中會考後則針對成績「待加強」學生,在畢業前進行一個半月補救教學,若還學不好,進入高中職還要接受國高中銜接的補救教學。
教育部國教司規畫,補救教學每年要進行三次電腦化測驗,九月至十月為篩選測驗,隔年的二月至三月、六月為成長追蹤測驗,目的在檢核補救教學成效。
國教司指出,過去補救教學對象是「成績後百分之三十五」學生,從明年九月起,「未達基本學力」的學習成就低落學生,均須接受補救教學。
教育部委託心測中心研擬國中階段學習能力指標,心測中心預計明年一月底前,先公布七年級的國、英、數、社、自五個標準參照評量指標,明年六月底前完成國英數三科補救教材的編輯。
補救教學是否有效,師資是關鍵。今年,教育部已委託台師大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辦理十八小時補救教學師資研習,民國一百零二年起,在職教師要接受八小時補救教學研習,非在職教師(包括大專生),一律都要取得十八小時研習證明,才能擔任補救教學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