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醫療制度和醫療技術的改變,醫病關係也跟著改變,現在病人面對醫師以最迅速的時間問診和醫療糾紛,迭生抱怨,最後得到一個結論:「最好不要生病」。而醫師則每天有看不完的診,以及醫院體系一堆繁瑣的行政措施,也是迭生抱怨,最後也得到一個結論:「及早退休,下輩子絕不當醫生。」
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實施後,不僅醫療體質改變,整個醫病關係也改變。過去的醫療照護由一位醫師負責,只要他親切待人、醫術還可以,就被認為是「仁心仁術」的好醫師;現在醫院一間比一間大,醫療是由團隊組成,這科會那科,那科會這科,病人面對的是一堆醫生、護士、護理、醫事技術及行政人員,一想到進醫院面對這些冰冷的面孔和陌生環境,心情不由得沉重起來。
尤其是醫院由大財團經營走向商業化之後,表面看來醫院變大了、醫療器材現代化了、醫生多了、掛號領藥的程序電腦化了,但是病人心理沒有變得好受。畢竟進醫院看病本身就不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如果碰到其中一個環節不如意,那簡直是受氣。但是這種情況很常見,一進大醫院,有時候診間在哪就要問半天,候診又得等半天,怎能讓人不鬱卒?
醫師也不好過,面對網路世代,病人的醫療資訊豐富,加上人權意識和自主意識抬頭,有時候還會和醫師抬槓,質問醫師有沒有搞錯。如果病患不幸病故,還要面對官司或是家屬抬棺抗議,年輕醫師每天工作十幾個鐘頭,想想自己也不過是醫院的一個雇工而已,什麼史懷哲理想,早就丟回非洲去了。
過去醫病關係講的是「視病如親」,現在就是消費者與商家的消費行為,醫師就其專業在最短時間內問診、寫病歷、開藥方,病患好不容易等上個把鐘頭,與醫師對話三分鐘,領藥走人。這樣的醫病關係對病人的病情可能無助,醫生也沒有成就感,所以在醫院裡難得見到一張快樂的臉孔。
醫病關係是人際關係中每個人都會碰到的一環,且醫病關係有時涉及隱私部分,有時候還牽涉到公共領域中全人類的福祉,如特殊案例的成功手術。因此醫病關係必須更不同於其他的人際關係。
一切人際關係根本的出發點就是關懷,親情、友情和愛情關係如果不是出於真誠的關懷,那種關係是不可能持久,也不會有任何的價值。人與人間互動的可貴就在於彼此間真誠的關懷。病患最需要的就是關懷,醫師的關懷本身就是一劑良藥,如果醫師以人本關懷出發,病人一定會報以感恩的微笑。
唐朝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就說過:「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如此才有資格稱蒼生大醫。早在一千多年前倡導「視病如親」的醫病倫理,為何現代的醫病關係卻如此疏離?重建以人本關懷為核心的醫病關係,應是當前醫療體制中刻不容緩的急務。(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