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聖心 慢速樂活 走千里步道

阮愛惠 |2011.08.20
4016觀看次
字級

文/記者阮愛惠

從小討厭背誦史地的周聖心,高中時選擇念甲組。行到人生中途,她卻參與了「千里步道運動」,才了解認識地理不必用背的,可以用走的。而且沿著「十一號公路」(雙腳),就可以走讀出一個地方的文化脈絡和風土生態。而她,也從一步一步慢行自己的母土台灣時,領受到前所未有的樂活人生。

周聖心原本是個資深職業婦女,自大學畢業後從未間斷過工作,工作多年只有前三年在小學教書時是很「安分守己」的,其他的工作,都是從「略具初步的理念及想像、不知未來是什麼」的草創期就踏進去的,結果有的作出成果;有的無以為繼。但這種性質的工作,卻特別吸引周聖心。

從外表看,周聖心怎麼看都不像愛冒險的人。清麗秀雅、說起話來輕柔婉轉的她,自認是個溫和的人,但同時,她也坦承自己是個「不願被框架」的人。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花蓮的周聖心,高中畢業前都在這個山海之城成長,以至於考上大學要赴台北就讀時,有一種「展翅高飛」的心情。大學畢業後,她卻又回到花蓮教小學。二十多年前的教育環境,老師太有權威,任何「管教」都是合理合法的。周聖心卻覺得:「老師沒有權利主掌孩子的童年。如果想要好好帶領孩子,必須更有能力才行。」

於是,當台北的光復書局想創設《兒童日報》,為兒童的人文學科教育盡一分社會責任時,遠在花蓮的周聖心,聽到消息就放下「鐵飯碗」前來投效了。在《兒童日報》裡,她認識總編輯洪文瓊及作家楊茂秀及插畫家鄭明進等深具教育理想的學者;雖然這份報紙後來沒有持續下去,但兩年的編輯工作,已經啟發周聖心不一樣的社會視野。



工作與社會理想結合

才停下來一個半月,周聖心又到人本教育基金會去。一九九○年四月森林小學成立,執行長史英問她要不要去森小教書?當時剛結婚的她不想因為住校而和家人分開,於是選擇到《人本教育札記》月刊當主編。

這一編,就是十年。她的女兒,打從在娘胎裡就跟著媽媽一起在編輯台上,用文字宣導教育改革的理念。並未刻意引導,女兒長大後以當記者為職志,目前已是政大新聞系的高材生了。

「人本」將周聖心帶向NGO(非營利組織)的工作網絡裡,在這裡,她將「工作」和「社會理想」結合在一起,同時認識更多投身社會進步改革事務的人,包括致力於推動「社區大學運動」的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

一九九八年九月,第一所社區大學於台北市文山區成立;同年十一月,成立台北縣五所社大聯合籌備處。周聖心應黃武雄之請,一九九九年四月起,到永和社區大學擔任特別助理。當時,「社區大學」是什麼?沒幾個人清楚,周聖心再次栽進一個「初具理念但未來不明」的工作中。但她不以「宿命」觀點來看待這種境遇的重複,因為,她每一次的轉換,都是隨順因緣,也都是出於內心清明而堅定的選擇。

永和社大的六個工作人員(含義工)在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日進駐辦公室後,當晚發生地動天搖的「九二一」大地震。可以說,永和社大是從「震盪」中啟動工作腳步的。



推廣步道夢想工程

待永和社大規模初具,黃武雄社改的腳步不歇。自台大退休後,他常往戶外跑,尤其喜愛獨自步行在鄉野小徑中。他深刻觀察到,「水泥化、光害及除草劑」,正是破壞鄉野景觀及生態的元凶,堪稱「鄉野三害」。這三害的猖獗,肇因於台灣開發過頭,以至於大家只在意經濟建設的成果,完全忽略自然之美及環境保護。於是黃教授結合作家徐仁修、小野的共識,一起號召、聯名邀請一群有心人士,在二○○六年四月二十三日成立「千里步道運動」,這個運動盼望透過環島路網的建立,串連起各地美好風光與社區,並拋出一些議題,讓大家重新思考我們可以經營出什麼樣的生活環境?與大自然的關係又是什麼?

「千里步道」計畫在○五年提出構想時只是在夢想階段,並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因為黃武雄是永和社大的創校主任,與永和社大的工作人員有良好的工作默契,所以○六年正式誓師後,就將「千里步道籌畫中心」辦公室設在永和社大,周聖心也因而出任中心執行長。

接手這個任務之後,周聖心才知道,這是一個最夢幻的工程,也是一個最「腳踏實地」的工作!「千里步道運動,直接的訴求是探查並串聯出一條美麗的環島步道,供徒步者與自行車能悠遊其中,同時寄望步道周邊能立法設為「美麗風光保留區」(如英國的Area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努力保留台灣山海原有的自然與人文之美。」周聖心說。

同時,為了避免步道工程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千里步道運動同時強調「自然路權」主張:盡量就現有道路進行規畫與連結,將原有完全由汽機車壟斷的路權,部分還予徒步者與自行車;只有在少數路段,才關闢新路。

所有歷經大量資料研究及智庫沙龍討論之後所規畫的路徑,一定要再經過多次的試走之後,才能整理成具體可用的資訊;而這個工作計畫要做的不只是要找出最漂亮的小路製作地圖上的路線圖和里程數而已,同時要在沿線勘查在地的文史景點、生態環保據點,讓騎腳踏車或徒步行走的旅客,沿路可以去探訪那些景點,去留心周遭有什麼有趣及有價值的事物。

「當人們來到這些有特色的地方或有意思的小店,他們停下來休息或住宿時,同時也會照顧到地方產業的小民生計。當地的市民受到這些鼓勵及實質的收益,就願意好好守護身邊美好的事物。」周聖心說。

因此,千里步道運動涵蓋的議題很廣泛,包括:綠色交通、慢速深度旅遊、工作假期、無痕山林、文化資產保存、環境信託、海岸生態、食物零旅程、節能減碳、農村發展、社區營造……等,可說是關乎大多數人的一項「公民運動」。

周聖心和「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工作人員徐銘謙、陳朝政、黃詩芳、楊雨青等,是核心工作成員,加上分布在各處協助路線探查的「先鋒隊」義工及「帶路達人」、「報馬仔小組」等,歷經五年時間,一起規畫並完成了環島十二段精選路網,每一段都結隊率團親自試走過五次以上,所收集整合的文圖資料,最後再集中以三個月的時間,編輯成《千里步道,環島慢行》專書,為五年來的「千里步道運動」,提出一個具體可見的成果。



旅行是生命再次展讀

千里步道的路網試圖串連台灣的山景和海景,環著台灣島繞行一周,沿途圈點出在地的文史和生態景點,讓旅人走在這些路線上時,有很多可以休憩及參訪的定點。「千里步道路網如同一張漁網,而這些景點就像掛綴在網上的點點珍珠。」周聖心說。

為了讓步道上的人行走得從容而安全,下一個階段,就是和公部門的討論,爭取單車與行人的路權。周聖心說:「我們先在宜蘭推動示範路段,與地方居民對話,取得公部門的支持,例如縮減水泥路面及拆除護牆、道路兩旁的綠化及以人工割草代替殺蟲劑等。」

周聖心又舉芳苑潮間帶的溼地開發和最近阿塱壹古道開路的議題為例,「千里步道」有其主張和願景,但它希望串聯公部門與地方社區之間的各種對話和溝通,透過不斷的討論和協商,來達成大家對環境保護的共識。

這些年來,周聖心和夥伴走過每一段步道數次,「每一次行旅,都是生命再一次的展讀。《千里步道,環島慢行》一書所要提供給民眾的,是人人都可以實行的環島行旅,你不需要很強健的體能、不需要花很多金錢、不需要帶很多裝備,只要帶著一顆開放的心、一雙好奇的眼,一兩天至多十天的時間,就可以用『輕裝慢速、節能減廢、無痕旅行』的原則分段完成環島之行。」她說。

周聖心表示,「慢速樂活」,是現代人很需要建立的旅遊觀念。出外旅遊,不在計較爬了幾座山、行過幾里路,而在看到了多少感動內心的人和事。所以她和《千里步道,環島慢行》書中的其他四位執筆者,在為每一條路線作導覽而寫的四千字前言裡,都加入很多個人情感的紀錄,包括童年記憶或者幾次試走之後特殊的人事物印象,所以周聖心定位這本書是「行旅文學書」┼「環島工具書」。

有心想認識台灣步道理念及親炙台灣土地之美的人,可以試試看書中所推介的「一生一定要走一段的土地之旅」。



環島步行路線

山線

新店─蘇澳 穿越桶后進入宜蘭,感受先人開墾移民足跡

蘇澳─光復 登東澳、大南澳越嶺道,遇見不同族群移墾的聚落

光復─台東 低碳、減廢,浪遊於花東縱谷中

台東─恆春 行經台灣最美的原始海岸線

大武─內門 展現熱帶島嶼風情與八八風災後的重建能量

內門─斗六 走在充滿新綠的鄉村,感受好山、好水、好人情

斗六─獅潭 途經東勢、石岡、南投,九二一重建力量震懾人心

獅潭─新店 桃竹苗山線風光秀麗,沿途客庄令人駐足、流連忘返

屯線

西螺─七股 水圳河海交錯縱橫四百年來的人文風情

卓蘭─溪州 島嶼最豐美的平原地段,親炙果樹稻米的故鄉

海線

東部海線 徜徉於西太平洋的海風與東台灣壯麗的山光美景之中

西部海線 聚落與海洋的交界,台灣土地由源頭到盡頭的故事

摘自《千里步道,環島慢行》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