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甲午戰爭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9.07.19
5411觀看次
字級
戰鬥中的淮軍:1894年9月8日,《倫敦新聞畫報》水彩畫絲網印刷。甲午戰爭中,淮軍成為陸地戰場的主力部隊,他們裝備著新式的武器,但最後仍然無法逃脫戰敗的命運,顯示武器並不是作戰唯一的因素。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徵兵:1893年11月24日,《倫敦新聞畫報》木刻版畫。這些中國士兵大多數被以老方法,從農村強徵而來,這種強制性的傳統徵兵方式,顯示中國的軍事動員機制缺乏足夠的社會和經濟後盾,比日本落後。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中國軍隊趕往前線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北京城外:1894年10月20日,《倫敦新聞畫報 》水彩畫絲網印刷。畫面中清軍士兵在北京的 城牆外紮營,這是一幅想像的畫作,城牆和城 樓的場景是根據湯瑪斯·查爾德的一張照片繪 製。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甲午戰爭中國徵兵:1894年8月11日,《倫敦 新聞畫報》水彩畫絲網印刷。突然爆發的中日 甲午戰爭凸現了清政府軍隊的虛弱,各地開始 突擊徵兵,在沒有接受任何訓練的情況下即被 運往前線。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修復中的鎮遠號:1894年11月24日,《倫敦新聞畫報》水彩畫絲網印刷。作為北洋海軍 的主力,剛經歷海戰的「鎮遠號」鐵甲艦正在旅順港維修,從煙囪和船體上的彈痕可見 與日本海軍戰鬥的激烈程度。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被俘的中國官兵:1895 年1月26日,《倫敦新 聞畫報》水彩畫絲網印 刷。在小伍德維爾的這 幅畫中,被俘的中國官 兵被安排在畫面的正中 ,並讓觀眾以仰視的角 度觀看,周圍倒伏著戰 死的中國士兵和馬匹。 儘管中國在甲午戰爭中 落敗,畫家還是通過藝 術的手法表現了中國軍 隊的英勇和不屈。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甲午戰爭又稱「第一次中日戰爭」,為1894年至1895年之間,中國和日本為了雙方於朝鮮半島的勢力而引發的戰爭。最終在日本陸、海軍超過6個月的連續進攻,以及威海衛失守的情況下,清政府於1895年向日本求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和遼東半島予日本,並撤出朝鮮半島,藉此承認朝鮮的獨立地位。

甲午戰爭一方面顯現出中國的「自強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相較下,清政府在現代化實行上的失敗。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以及《馬關條約》的影響,嚴重地削弱了中國的經濟實力;而失去朝鮮這個屬國,另一方面也使得大清王朝在統治上的威權性以及中國的傳統價值,面臨極大的打擊和挑戰。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成為以孫中山和康有為為首的一系列政治動盪的催化劑,最終醞釀出1911年的辛亥革命。

修復中的鎮遠號:1894年11月24日,《倫敦新聞畫報》水彩畫絲網印刷。作為北洋海軍的主力,剛經歷海戰的「鎮遠號」鐵甲艦正在旅順港維修,從煙囪和船體上的彈痕可見與日本海軍戰鬥的激烈程度。

被俘的中國官兵:1895年1月26日,《倫敦新聞畫報》水彩畫絲網印刷。在小伍德維爾的這幅畫中,被俘的中國官兵被安排在畫面的正中,並讓觀眾以仰視的角度觀看,周圍倒伏著戰死的中國士兵和馬匹。儘管中國在甲午戰爭中落敗,畫家還是通過藝術的手法表現了中國軍隊的英勇和不屈。

徵兵:1893年11月24日,《倫敦新聞畫報》木刻版畫。這些中國士兵大多數被以老方法,從農村強徵而來,這種強制性的傳統徵兵方式,顯示中國的軍事動員機制缺乏足夠的社會和經濟後盾,比日本落後。

甲午戰爭中國徵兵:1894年8月11日,《倫敦新聞畫報》水彩畫絲網印刷。突然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凸現了清政府軍隊的虛弱,各地開始突擊徵兵,在沒有接受任何訓練的情況下即被運往前線。

戰鬥中的淮軍:1894年9月8日,《倫敦新聞畫報》水彩畫絲網印刷。甲午戰爭中,淮軍成為陸地戰場的主力部隊,他們裝備著新式的武器,但最後仍然無法逃脫戰敗的命運,顯示武器並不是作戰唯一的因素。

中國軍隊趕往前線:1894年9月1日,《倫敦新聞畫報》木刻版畫。在清代,區別於八旗兵丁及綠營等正規軍的非正規軍,是指類似湘軍、淮軍的「勇」,是臨時招募來的地方部隊,可以隨時被解散,不過在清末幾次主要戰爭中,他們卻成為最有戰鬥力的主力部隊。甲午戰爭中,中日兩國在朝鮮半島發生激烈的陸戰。

北京城外:1894年10月20日,《倫敦新聞畫報》水彩畫絲網印刷。畫面中清軍士兵在北京的城牆外紮營,這是一幅想像的畫作,城牆和城樓的場景是根據湯瑪斯·查爾德的一張照片繪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