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 2 心理學家 米哈里:自得其樂 更甚追求快樂!

文/楊慧莉 |2018.02.10
2543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幸福快樂,是世人共通的追求。但快樂是什麼?是否所有的需求都滿足了,就能讓人快樂?心理學家米哈里

發現,科學家、藝術家等創造性工作者較易感到幸福快樂,但為什麼呢?

發現心流
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忘我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 1934-)出生於匈牙利,曾在二次大戰中遭逮捕,並看到許多人於戰爭中失去工作、家園、安全感後,變得落落寡歡,難以重拾滿意的人生,這激起他探索生命意義的興趣。

滑雪勝地遇大師

為了找尋答案,他閱讀哲學,投入藝術、宗教等領域,但仍然一知半解,最後在一個機緣下接觸到心理學。

當時,米哈里在瑞士的滑雪勝地,想滑雪,雪已融化,想看場電影,卻阮囊羞澀,不過幸好還有場從報紙上得知的免費演講可聽,內容是關於飛碟。於是,他欣然前往,並發現演講者很有趣。

不過,演講內容與外星人無關,卻是關於戰後歐洲人的受創心理如何歷經投射,變成空中的飛碟。他當時聽得津津有味,並於聽完後開始找出講者的著作好好研讀一番,結果讀出興趣來,促使他後來前往美國念心理學,尤其對快樂源自何方的議題深感興趣。至於那位讓他深受啟發的演講者又是誰呢?心理學大師榮格是也!只是他當初對此人和其著作一無所知。

探索快樂的根源

一開始,米哈里的研究專注於外在物質條件和快樂之間的關係。結果,他發現經濟拮据會讓人不快樂,但經濟優渥未必會讓人更快樂。而此發現也跟他個人經驗不謀而合。

接著,他想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快樂起源於何處,並開始從藝術家、科學家等創意工作者研究起──想了解他們從事手邊工作時的感受為何,特別是他們之中有許多人不為名利,而只是覺得手邊事讓他們的生命有意義,值得他們貢獻一生心力。

米哈里在一位受訪者身上獲益良多。此人是上個世紀七○年代的美國重要作曲家之一。在長達四十頁的訪談中,作曲家談到自己創作順利時的感受,他稱之為「狂喜」(ecstasy)。

心流之說立名聲

「狂喜」之詞,就米哈里的認知,在中國、希臘、印度等古文明裡代表一種脫離生活常軌而出神的狀態。出神的經驗常發生於競技場、圓形舞台、劇場等,讓人類暫時忘卻生活俗事,以一種更集中、更有秩序的方式體驗生命。

而今,這個作曲家不需要走進競技場,只憑手上一張可讓其譜上音符的紙,就能在想像中進入出神的狀態。作曲家說他此時茶不思,飯不想,幾乎忘我。乍聽之下有些誇張,但米哈里認為可信度極高,因為以人類神經系統處理訊息,最多只能聽懂兩個人同時說話的能力而言,人一旦投入創造的過程,就再也無法分神於其他事物,這時別人說話、家中瑣事和身體感受,全都忘了。

作曲家甚至表示,進入此狀態的自己,不僅存在感沒了,似乎連手都自己動起來了,隨時都能神來一筆。不過,這種自發性的創造過程並非人人可得,少說也要歷經十年的專業訓練;一旦技巧熟練,就能開始創新了。到此境界的作曲家說,他的音樂宛如自己流洩而出。

由於許多受訪者都以自發的流動形容此經驗,米哈里便以「心流」為此經驗命名,並做了相關的深入研究。「心流理論」後來也成為其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學說之一,奠定他在心理學界的地位。

製造心流
挑戰與技能之間要平衡


鑽研快樂議題的過程中,米哈里與全球各地的工作夥伴曾對八千多人進行訪談,從修行人到登山者、牧羊人;他們發現,這些人都樂在工作,且不管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為何,一旦進入心流狀態,就會出現以下幾種狀況:

◎行動的每一步都有清楚目標。

◎一旦行動,就能獲得及時回饋。

◎行動和知覺融為一體。

◎全神貫注。

◎覺得自在。

◎時間感錯亂,常覺得太快或太慢。

◎渾然忘我。

◎對任務感到艱難,但仍有辦法完成。

◎活動本身是手段,也是目的。

◎感覺融入了一個更大的東西裡。

哪種人易有心流

有趣的是,並非人人經驗心流的能力都相同。研究顯示,有「自成目標人格特質」(autotelic personalities)的人較易有心流經驗。他們做任何事都是基於事情本身的價值而做,而非為了追求其他外在的目標。這類人格特質還具有某些特性,如對人生抱持高度興趣、很有堅持力、較不自我中心等。

有個著名的「焊接工喬」的案例可資證明。喬熱愛自己的工作,只想當個單純的快樂焊接工。他甚至婉拒當領班的升遷,寧願少拿一點薪水。多年來,不管碰到多煩雜的機械任務,他都能搞定,並將每個挑戰視為測試自己技能的機會。相較之下,許多焊接工則把手邊任務當作苦差事,急於尋找其他的樂子。顯然,喬擁有所謂「自成目標性」的人格,他可以在最不利的環境中創造心流經驗,過著自得其樂的人生,而無視於較低的報酬和社會地位。

另外還有個研究,調查了心流與五種人格特質的關係。其中,神經質(neurotic)和嚴謹自律(conscientious)的人遇到心流經驗時,分別呈現了正面與負面關係的對比現象。

舉例而言,較神經質的人易焦慮和自我批判,這兩種特性會破壞心流的經驗;但自律性較高的人較願意多花時間挑戰任務,這是心流經驗裡一個很重要

的特性。

進入心流的關鍵

焊接工喬之所以能自得其樂,在於他「能」一一克服手邊的挑戰。這也代表他有足以勝任工作的能力。根據米哈里的研究,「想催生心流經驗,就要在技能和挑戰之間取得平衡」,因為當挑戰大過技能,就會覺得焦慮和壓力,反之,就會感到意興闌珊,慢慢就分心了。當兩者失衡時,只要提高技能或增加挑戰,即能再度進入心流的狀態。

在挑戰和技能無法旗鼓相當時,就可能產生放鬆、無聊和漠然的情況。米哈里覺得前兩者都還好,漠然就很負面了,因為感覺無所事事,既無須用到技能,也沒有挑戰可言;「很不幸的,人們的多數經驗裡都是漠然,這要歸咎於看太多的電視」。

在眾多日常活動裡,米哈里最不喜歡「看電視」這項娛樂,他覺得這種活動毫無挑戰性可言,常讓腦袋處於「無精打采」的狀態,除非選擇真正想看的節目,讓自己看得「出神」。

相較之下,閱讀就是較棒的心流活動,「因為它需要讀者發揮想像力和解讀的能力,而且當讀者提升自己的品味,從閱讀言情小說到讀懂莎士比亞或托爾斯泰的文學作品時,會進入層層複雜的理解階段」。

活出心流
熱情投入有意義的活動


儘管米哈里的研究專注於工作領域和創造力的產出,但他認為心流之境也適用於人際關係和各種狀況,像是有些人遇到逆境就會自動將困難轉化為挑戰,而非視之為挫折。他甚至做出這樣的研究結論:有些人的心流之強,足以化解所有的潛在威脅,變成令人愉快的挑戰,因而得以始終保持平和的心境。他稱這樣的人為「自成目標性的自我」,這種人「永遠不會無聊、很少焦慮,多半時間投入手邊正在進行的事,讓自己處於心流的狀態中」。

如何

自得其樂

「心流」的愉悅心境,在米哈里的研究裡,非偉人專利,凡夫俗子都可得(一如上述的焊接工喬),只要做到以下五點,把自

己變成「自成目標」的人即可:

◎讓設定的目標有清楚而立即的回饋。

◎完全投入活動裡。

◎留意當下發生的一切。

◎學會享受直接的經驗。

◎讓技能與挑戰的難度均衡。

最美好的時刻

另外,根據米哈里的研究,心流經驗不限於創造性或生產性工作,許多日常活動也同樣能產生出神的效果,像是登山、釣魚、彈奏吉他、烹飪、閱讀,甚至與人交談、進食等。

對米哈里而言,透過心流,任何人都能自得其樂,再也無須另尋快樂,而這種過程也能淬鍊心智,讓自己更堅強。

顯然,米哈里的「出神式」快樂更有深度,境界更高,它超脫了歡樂的表象,把做人的樂趣提升至某個高度,一如其所言:「人生最美好的時刻不是在消極、被動、放鬆的時候……而是在身心發揮到極致,完成此生艱難卻有意義的任務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