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好施 福至心靈

楊慧莉 |2018.02.15
1094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擺脫循環

從助人中 提升自我價值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1946-)是著名的澳洲哲學家,現代效益主義代表人物,動物解放運動活動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澳洲墨爾本大學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中心榮譽教授。他擅長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常以世俗所偏好的效用主義觀點來思考倫理問題。

打破生活的魔咒

作為一名哲學家,辛格常思索人生問題。在希臘神話裡,他發現有一個故事最能說明生命的困境:薛西佛斯的神話。

薛西佛斯因得罪眾神,遭到「每天得推著巨石到山頂,然後看著巨石從山頂滑落,隔天重頭來過」日復一日、永無止境卻徒勞無功的懲罰。

反觀當代消費性的生活模式,辛格覺得現代人與薛西佛斯無異:每天辛苦賺錢,然後購買想要的物品,接著錢財散去,再繼續努力賺錢滿足物欲,沒完沒了,內心卻永不饜足。

不過,辛格發現,有一群人試著打破這個魔咒;他們不再把錢花在一些沒必要的消費上,寧可把錢捐給如「抗瘧疾基金會」(Against Malaria Foundation)的公益機構購買蚊帳,保護落後地區的孩子免於瘧蚊叮咬的威脅而命喪黃泉。

心有餘而力可足

事實上,這種人還不少。辛格舉了幾位善心人士為例。

托比善用學術生涯所得

托比(Toby Ord)在當牛津大學哲學系研究員時,就想過未來要如何要善用學術生涯裡的所得。經他估算,所攢將足以夠他過像樣的生活,且還能幫助發展中國家的八萬名盲胞。

後來,他還成立「盡己所為」(Giving What We Can)組織,傳播他的想法,也同時邀約同好者捐出所得十分之一,一起消弭全球貧窮問題。

查理夫婦重拾公益人生

查理(Charlie Bresler)和妻子黛安娜(Diana Schott)年輕時相遇於反越戰的社運中,他們當時為社會正義而戰。婚後,夫妻倆跟多數人一樣,為生活疲於奔命。儘管如此,他們未曾忘懷年輕時改善社會的價值觀。在他們到了即將退休的年齡時,決定要過樸實無華的生活;藉由撥出善款和時間,對抗全球貧窮問題。

青年亦不落人後

雙修哲學和數學的普林斯頓大學學生麥特(Matt Weiger),以優異成績畢業。他畢業後前往紐約從事金融業,收入頗豐,但他捐六位數字的錢財給慈善機構,自己夠用就好。此外,他還協助辛格成立了「拯救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組織,助人以慷慨解囊支助貧困者的方式,活出道德更高超的生活,也讓社會更溫暖。該組織吸引不同的年輕世代共襄盛舉,如大學生郝莉(Holly Morgan),她沒有太多的錢,卻仍捐出十分之一給更需要的人。

助人當下亦助己

或許,有些人會對「給」這件事感到負擔,但辛格卻從自身和周遭人的經驗中發現未必如此。他個人在研究所時期就常捐獻,也很享受「施」的福分;退休前重拾公益生活的查理覺得「施」比「受」更為有福,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郝莉說自從幫助他人後,原本的憂鬱傾向不藥而癒,覺得自己現在是世上最快樂的人。

辛格認為,他們都戰勝了現代人薛西佛斯式的困擾,不再墮入消費式享樂生活的漩渦裡,因為在幫助人的當下頓感滿足,備感尊嚴,也覺得生命更有意義了。

行善之道

掌握三要 創造最大效益

這世界有許多地方都亟待大家伸出援手,如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每天都有一兩萬五歲以下兒童死於可預防卻又是跟貧窮有關的疾病。既然行善可提升生命的價值,「是否該放棄自己的工作,全力投入救援的行列呢?」不少人如此質疑。

要選擇高薪行業

以每個人有限的時間和財力來說,辛格認為,如要行善,就要講求效益。事實上,威爾(Will Crouch)還是哲學系的研究生時,就思考過要投入什麼樣的工作,才能發揮最大的行善效益。他甚至成立了一個以多數人生涯時數命名的網站「八萬小時」,專門提供最理想的行業建言。而他所建議的其中一個行業就是銀行金融業,因為這個行業收入頗豐,可以多多益善,幫助更多人,一如上述的普林斯頓大學學生麥特,他在畢業後朝金融業發展,也確實能在助人上做出更多的金錢貢獻。

當然,並非人人都有志於金融業,只是如果能兼顧志向和興趣,是再好不過的。

要慎選慈善機構

如果無法兼顧,仍有其他有效行善的做法。如上述的托比就慎選慈善機構。比方說,有些機構提供導盲犬的訓練,幫助盲胞;有些則專注於醫治發展中國家的眼疾患者。同樣是四萬美元的救助金,前者只能訓練出一隻導盲犬,幫助美國「一位」盲胞;後者卻可用來醫治「四百到兩千位」眼疾患者,避免眼盲的悲劇,因為治療一人的費用只在二十到五十美元之間。托比當然選擇效益高很多的後者。

還有一些機構、網站專門評估各個慈善機構的效益,如「 thelifeyoucansave.com」等。當然行善並不受限於幫助窮人,人類的善行也擴及其他物種,如保護瀕臨絕種的動物等,不同的對象,亦有相關網站推薦更有效益的捐款單位。選擇很多,行善者可根據自己的需求,把善款做最佳的運用。

要不拘泥於一格

辛格曾接獲一位讀者來信,對方告知他,因受其著作《拯救生命》的影響,而將自己的右邊腎臟捐給一位陌生人,結果還引發腎臟捐贈的連鎖效應,讓其他四位病患也一起受益。

美國每年約有一百多人會做器官捐贈,其他國家可能更多。辛格看了讀者的回應,覺得欣慰又慚愧,因為他自己的兩顆腎臟都在。

不過,這位受辛格作品激勵的讀者並不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因為以生命年限的延續性來說,應該就跟捐獻五千美元給「抗瘧疾基金會」的效益差不多。

經此讀者一提醒,辛格覺得好多了,因為他捐給「抗瘧疾基金會」的善款早就超出五千美元,此外,他對其他有效的慈善團體亦貢獻良多。

因此,他建議,如果你因自己還有兩顆腎臟而忐忑不安時,就以其他也同樣有效的方式行善吧。

一年初始,在擬定未來人生計畫時,不妨將善行列入其中,量力而為的撥出自己的時間和金錢給需要的人,同時也善待身邊的人。相信,人生的風景會煥然一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