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再創非人建築 作品具標竿性的李祖原

夏玲 |2008.09.13
5641觀看次
字級

東方文化主打的是生命問題,對於生命的終極關懷,西方文化則重在知識發展。

李祖原一心思考「中國人的建築」,在人進行中西文化的交戰,「對中國文化了解不足,如何設計出中國人的建築。」於開始學習中國的文化,繼而創造出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將中國文化以符號方式,結合了現代建築的風格。

國藝獎得主,今年慶祝70歲大壽的建築師李祖原,一身黑衣加上一只香奈兒手表,外表看來無老相。近年他名聲最響亮的作品,一是曾是全球第一高樓的台北101,二是位於北京奧運場館「水立方」正對面的豪宅「盤古大觀」,兩棟建築讓李祖原的名氣,不僅縱橫海峽兩岸,更在全球發光。

同學間競爭發揮正面效果

李祖原1938年生於廣東,師大附中畢業,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碩士,走上建築這條路,是李祖原誤打誤撞,跟隨同學有樣學樣的結果。

李祖原出生軍人之家,從小家境並不好,功課直到小學五年級才突然開竅,之前只有倒數的份,不過,李祖原一直遺傳家族的美術天份,畫得一手好畫。師大附中二年級時,他的一位同學立志成為建築師,讓他心生夢想,與一群同學懇求學校的美術老師進行指導,以應付建築系要求的術科考試。

當時的台灣,只有一所大學有建築系,考不進成功大學,就別想當建築師,或許是同學間彼此競爭砥礪發揮正面功效,那一屆成功大學建築系錄取五十位學生(國內生部份),李祖原的班上就占了五個名額。

大學四年,李祖原收穫良多,在學校一到四年級的學長學弟相處融洽猶如大家庭,大家不分晝夜在繪圖教室趕設計稿,也培養出好感情。年輕的李祖原以瑞士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為典範,深受他作品的啟發,「他具有藝術家的才氣,建築作品猶如藝術,他是一位改變歷史,翻閱現代建築史的偉大人物。」

在李祖原眼中,柯比意可說是時代的先趨,這位出生於1887年,去世於1965年的建築大師對現代建築的影響不可言喻,現代房屋將一樓樓板提高,將車庫藏於其內,以螺旋樓梯增加屋內美感,都是源自柯比意的「獨創」。

最好工作難擋思鄉之情

 踏出校園之後,李祖原先進軍中服國民役,退伍後進入東海大學建築師擔任助教,期間他跟隨台灣前輩建築師陳其寬參與1970年日本大阪博覽會中華民國館設計,成為他畢業後,獲得的第一份實踐建築的快感。

李祖原踏進建築的世界,跟隨的是高中同學的志向,赴美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碩士,也是因為大學一位僑生學弟的介紹,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李祖原順利進入位於洛杉磯的培瑞亞(William Pereira)建築事務所工作,展開在美國七年的工作生涯。

在培瑞亞事務師工作期間,李祖原有幸參與事務所最重要的案子,被視為舊金山地標之一的金字塔大廈,雖然在美國的工作頗為順暢,之後還當上了事務所的副總裁,但是他的內心總覺得不夠踏實,因為他思鄉了!

李祖原說,他在美國土地上獲得很多,但是他總是無法習慣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居住的環境、所吃的食物,就算他擁有最好的工作,但是心中卻無法抵擋回台灣的呼喊聲,因此在四十歲那年,他做下返鄉的重要決定,「培瑞亞感到非常不解,但聽到我因為對故土的情感,決定離開美國,他也只有成全。」

最高的文化就是宗教

李祖原毅然決然回到台灣,重起爐灶開設事務所,第一件案子為台北的環亞大飯店,回到台灣後,他開始思考「中國人的建築」,像是民國初年的知識份子一樣,在內心進行中西文化的交戰,如何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他面對的課題,他決定要花時間學習中國的東西,「對中國文化了解不足,如何設計出中國人的建築。」

李祖原以太極拳下手,進一步進行打坐,從中體悟以柔克剛的道理,「人家上健身房,我打太極拳,在辦公室時而起身推手,進而感受。」此外,他「拜師」中國哲學家牟宗三,學習儒學、佛學、玄學、老莊思想等。牟宗三是中國新儒家代表人物,認為當代新儒學的任務為「道統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價值,護住孔孟所開闢之人生宇宙之本源。」

在「學習」的過程中,李祖原體驗到一個道理─「最高的文化就是宗教」。而在中西文化交戰中,他以實驗、學習的精神完成「東王漢宮」、「大安國宅」等作品,李祖原笑說這幾件作品,仍停留在「形」的上頭,像是仿造中國古代建築的斜屋頂。

建築有禪意空間的意境

1989年完工的宏國大樓被他視為首件能夠反映他中國建築意識的作品,「我在宏國大樓各層的公共空間,設計了花園,創造一種遊的意象。」李祖原說設計宏國大樓,他以道家為空間,建築外觀左右對稱的設計則來自儒學,整棟建築想闡述天地人三者的關係,試想把有特色的中國建築從形式化推向概念化。

篤信禪宗的李祖原,因一次打禪七與惟覺法師結緣,進而在2001年完成了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的中台禪寺,融合中西工法,運用「直了成佛」的頓悟法門「因次第盡」的漸修精神。

中台禪寺占地二萬六千多坪,耗時七年完工,整個新建築乍看下彷彿金字塔形態。曾榮獲「二○○二台灣建築獎」、「二○○三國際燈光設計」卓越獎。

中台禪寺在李祖原心中是「修」出來的作品,他說要打造的是一個般若空間,走完一趟會有「哇!」的感受,「空間是建築的靈魂,中台禪寺的空間嘗試達到一種境界。」

對當前建築環境具啟發性

今年李祖原榮獲第十二屆國藝獎得主,是繼漢寶德、姚仁喜之後第三位獲獎的建築師,國藝獎評審對於李祖原的評筆即為,「李祖原作品表達中華文化的哲學思考,展現獨特的美學造詣,影響我國當代建築文化的主體性思惟,並深刻反映台灣建築發展的時代背景,改造商業建築形象,對推動台灣建築文化發展有所貢獻,其整體創作具標竿性意義,持續創作的毅力和精神,對當前建築環境亦深富啟發性。」

國藝獎在李祖原作品評述內特別提到,他的大安國宅是台灣傳統建築語彙的使用,東王漢宮以中國庭園空間垂直化佈局,成大航太所宿合將中國生活文化中居住者以「頭頂祥雲,腳踩福地」所形成的天地觀所轉化而成的建築設計。

高層建築的反省與創新

一般建築設計業務中最難以著力的辦公大樓,李祖原也有自我一套見解,宏國大樓、高雄長谷五十五層大樓、台北101等作品,亦能清楚看到,李祖原在反省的工作上做得更深刻,他的反省對象不再只是對現代建築,更包括了現代生活文化、哲學及宗教,而這些既廣泛且深刻的自我反省,更在這些近期的作品中呈現出李祖原在建築設計創意上更大的挑戰。

尤其在高層建築的建築類型上,可以看出李祖原的反省及作品的創新,並非單為形式,而是尋求現代材料與技術在整體構築及文化上更精確的建築意義再現。

長年縱橫、翻轉於東西文化之間的李祖原,從美回台至今三十年,面對全球文化版圖上,東方文化勢力興起心有所感,「東方文化主打的是生命問題,對於生命的終極關懷,西方文化則重在知識發展。他相信東方文化再現,參與世界文化後,能為世界文化帶來新的文化。」

李祖原認為,一位好建築師必須要對文化的傳承有使命感,但又不能忽略時代未來的發展,「很多人一味求新求變,卻忘了傳統文化蘊含的個性。」

巨龍守護奧運及土地

今年北京奧運,中國在世人面前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驕傲,北京成為現代中國的舞台,李祖原也沒有缺席,在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正對面的住宅群「盤古大觀」便出自其手。

「盤古大觀」為龍形建築,最高的龍頭部分是辦公大樓,中間三棟式為公寓,龍尾為七星級酒店。

公寓樓的頂樓是一個空中四合院,奧運前曾傳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有意租下四合院,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李祖原透露,「盤古大觀」的龍形,其實與奧運公園的水路連成一氣,因為奧運公園裡的水路彎曲猶如水龍,「大觀」則是延續水龍的意象飛躍而出的巨龍,這條龍守護著奧運以及土地。

作為一位建築師,他又以何種角度,觀察北京這個全球注目的大「舞台」,李祖原說北京相較上海格局更大,北京的城市特性如同美國的華盛頓加上紐約,同時扮演政治和文化的角色,也讓全球建築師,尤其是中國建築師有充分揮灑的空間。

台灣建築困境探索命題

李祖原指出,台灣在921地震後,投注於社區運動,有一批優秀的建築師下鄉興蓋建築,進行災區重建,此舉也造就出某種台灣特色,他說台灣建築目前遭遇的困境,在於仍然探索自己的命題在那裡,當社會、政府無法定論屬於一個國家、城市的議題時,建築師因而缺乏奮鬥的方向。

李祖原回國執業以來,在台灣土地上完成的作品包括環亞大飯店、宏國大樓、高雄85大樓、中台禪寺、中國時報大樓、台北藝術大學校園建築、台北101以及建成圓環等。在大陸有鄭州裕達國貿大樓、瀋陽民營企業大樓,北京「盤古大觀」、陝西扶國縣法門寺的新塔明年佛誕節將落成。

創造「非人」的建築

李祖原說他人生最大的夢想是有機會創造「非人」的建築,在他心中所謂的「非人」,最具指標性的兩者便是埃及金字塔和萬里長城,「他們是我心中夢想的天地尺度。」而他內心所嚮往的偉大的人物,包括禪宗的六祖慧能、愛因斯坦、畢卡索等人,「因為他們都是創造歷史、翻閱歷史的人物。」

對於現代建築的發展,李祖原說他相信無論建築師如何解構,到最後依然會回到建築本身的功用,就像「字」一樣,一開始以實用為出發,之後重於美感、意境,到了狂草成為了藝術,不過最終無論字怎麼演變,仍然得回歸用的功能。

70歲的李祖原至今對中華文化仍然堅守「活到老學到老」,貫徹孔子禮樂的美學觀,他近來開始學習古琴。而對於他身上一襲黑衣,他則有自我見解,「穿著花顏色,人家總會說是花蝴蝶,黑白則被謂為天上的顏色。」

對於自己獲得國藝獎,他說:「能受到肯定,是一件愉快的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