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鐘聲】從楊柳枝到豬鬃毛

文/陳羿荃 |2024.04.29
80觀看次
字級

文/陳羿荃

出發前的打包就像是旅行的前菜,雖然還沒品嘗到主餐,卻已令人感到興奮不已。大家常說:「好吃不過家常菜」,我則喜歡大聲呼喊:「好玩不過出發前」。在滿心期待下,開始動手整理行囊,打包盥洗用品的同時,無巧不成書,耳邊恰好傳來電視益智節目主持人的提問:「發明牙刷的是中國哪一位皇帝?」「什麼?是中國人發明的!還是皇帝?」好奇心的驅使,我大聲詢問智慧型手機的Siri功能,它的解答令我隨即停下手邊動作,一路往下探查……

雖然牙刷的起源眾說紛紜,若根據美國牙科醫學會和牙科博物館的資料記載,第一把真正的牙刷,是西元一四九八年由中國明朝第十任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發明的。原來他擔心起床後「口氣不好」會薰暈愛人,於是將短而硬的豬鬃毛,插進磨製而成的骨製手把,試用之下既順手又能有效清潔牙齒,就這樣,牙刷誕生了。

繼續查閱資料才發現,雖然歷史課本對於這位皇帝的事蹟著墨不多,但他的評價其實頗高,不僅「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又能「信用賢臣、廣開言路」,在位期間「朝序清寧,民物康阜」,終有「弘治中興」之美譽。此外,他還是一位疼愛老婆的專情皇帝呢,在位時間僅有十八年,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歲月只娶了一位張皇后,沒有其他後宮嬪妃。這因愛而生的發明,貼心至極。

不過在此之前,古人早有「潔牙護齒」的觀念。周代《禮記‧內則》中記載:「凡內外,雞初鳴,咸盥漱。」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盥洗和漱口;明代徐春甫編纂的《古今醫統大全》也提到:「每日飯後必漱,及晨晚通有五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可見吃完食物後漱口,不僅能避免菜餚殘渣積塞在牙縫中而有礙觀瞻,還是古人常用的潔牙護齒保健法。

只是,光用清水漱口似乎不夠,因此古人還會使用漱口藥水。司馬遷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倉公淳于意為齊國中大夫診治齲齒病的過程,「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嗽。」針灸穴位之外,淳于意還開立了藥方「苦參湯」,這漱口藥水效力強,讓病患每天漱口三升,過了五、六天,病竟然就好了呢。

除了漱口,擦拭牙齒的「揩齒」,也是古人保健牙齒的好方法。唐代王燾《外臺祕要》記載:「每旦以鹽一捻納口中,以暖水含,和鹽揩齒百遍,可長為之,口齒牢密。」捻一小撮鹽,放入口中,再含一口溫水,用鹽來回搓拭牙齒多遍,認真執行,便能讓牙齒穩固密合。還有「升麻揩齒方」:「升麻、白芷、藁本、細辛、沉香、寒水石,右六味,搗篩為散,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這種護齒粉用六味中藥材篩製而成,每天早晨取楊柳枝,將尖端咬軟,沾著護齒粉來揩齒,不僅可使牙齒潔白芬芳,還充滿浪漫情調呢。

當環保意識成為世人的共識,旅館不再提供一次性的盥洗用品,出門旅行必須自備牙刷,成為旅人的重要守則。於是,除了充電器及轉接頭,牙刷也成為旅途中最重要的親密伴侶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