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文祥
流星看似不規則地往天空四面八方散去,有時會同時出現好幾顆,有時苦等好久才見到一顆,其實,流星的出現是有跡可尋的,這就得從流星的形成說起。
冰塊灰塵 形成流星
太陽系裡,除了大家熟知的九大行星、幾十個衛星、數以千計的小行星,以及週期性或不定期來訪的彗星之外,還散布著成千上萬的冰塊及灰塵顆粒,與太陽系的其他星體一樣繞著太陽公轉。由於這些顆粒質量小,易受質量較大的地球重力或太陽風影響,有機會墜入地球形成「流星」,因此這些顆粒一般稱為「流星體」。
事實上,除了太陽系初期形成的流星體之外,那些遠從太陽系外緣來訪的彗星,也會帶來大量流星體,這些流星體成群掉落地球後,就形成了我們夜晚所看到的美麗流星雨。
對科學研究而言,天文學家研究流星的形成,可以增進我們對太陽系形成及彗星的了解;太空學家分析流星的發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大氣;更有生物學家研究掉落到地面的隕石,希望能找出6500萬年前恐龍滅亡的原因。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流星是夜空中最美麗、也最令人心動的天文景象。
流星大小 速度高度
肉眼常見光度大約二等星的典型流星,其流星體顆粒通常小於0.001公分;彗星造成的流星體,密度大多在每立方公分0.3公克左右。另有一些流星雨可能是小行星的碎片造成的,例如:雙子座流星雨,這類流星體的密度大約是每立方公分2公克,比彗星流星體硬得多了。
隨著地球和流星體碰撞角度及方式的不同,流星體相對於地球的速度,可從每秒11公里到最快的72公里。地球和流星體就像是兩個球一樣,如果正面對撞,相對速度最大;若是地球追上流星體則相對速度最小。
大部分的流星在離地面80至120公里的高空開始發光,當流星速度與質量愈大時,流星消失的高度也就愈低,例如:火流星有時會衝到離地面10~20公里處,還有機會聽到流星體摩擦大氣所產生的爆裂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