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恆為成功之本

文/有恆法師(美國芝加哥佛光山監寺) |2024.02.23
1797觀看次
字級
2009年,星雲大師獲頒中山大學文學名譽博士學位,有恆法師與大師合影。圖/有恆法師提供

文/有恆法師(美國芝加哥佛光山監寺)

「有恆為成功之本」,「有恆」是師父上人給我的名字,是師父上人的期許,更是我面對種種困難、種種考驗時,那無窮無盡的力量源泉。

與師父接心

雖然我2008年才披剃出家,但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出家人或太空人,一直苦於沒有出家的因緣。

當時因為師父宣布「封人」,又急缺能夠在西方弘法的人才,我覺得不能再等待了,就毅然辭掉高薪的高級電子工程師工作,以及去麻省理工、史丹福大學繼續深造的邀請,直接出家。回憶起我與師父的因緣,是早在出家前十多年前就開始了。師父早已開啟了我學佛的因緣。

「從苦空無常的傳統佛教,到歡喜自在的人間佛教。」我第一次參加的活動是在佛光山西來寺舉行的「國際佛光會北美幹部講習會」,當時我已經是佛教徒,在母親的接引下,走進了佛光山。是師父的「接心座談」,師父的智慧法語,瞬間把我的心打開了。

我之前認識的佛教,都是苦空無常的教理、傳統嚴苛的修行,而師父口中描述的歡喜的佛教、人間的佛教,徹底粉碎了我對佛教根深柢固的負面消極認知,轉而投注於人間佛教的真善美之中。我九歲時就皈依佛門,虛雲老和尚是我的師公。

佛光山的「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對當時在美國的我非常震撼,所以在1998年,我堅決要再次皈依,皈投在星雲大師座下,從此更堅守佛光山的一師一道。

師父說:「我認識你!」2003、2004年,師父在美國西來大學進行遠距線上教學。佛光山在新冠疫情期間才廣泛應用的Zoom會議,其實早在二十年前Zoom尚未被開發時,師父就使用Cisco的Webex演講上課了。

當時全美僅有不到十所大學擁有遠距離上課的設備,可見師父的高瞻遠矚與西來大學的與時俱進,使遠在聖路易的我,也可以蒙霑法益。我不僅是場場必到,在美國長大的我,更是問題多多,幾乎每一堂課都能看到我頻頻發問。所以當我被引薦給師父認識的時候,師父才會說:「我認識你!」向大家讚歎我的學習精進。

「一諾千金,終生實踐。」出家後第一次去法堂向師父請安,發生了一件猶如禪宗師徒間的精采公案。

在與師父用餐之後,轉身離去時,師父突然喊:「有恆!」然後用食指比了一個「1」。我不知所措愣在原地,完全不理解師父的用意。也許是師父體諒我中文不好,又比了比手指,說到:「記住,一個月要來和我吃一次飯。」不要讓他老人家每次叫,要自動自發地來。

我出家後師父給我的第一課是:承諾與實踐。至此之後,不論身在何處,多麼繁忙,即使是三壇大戒戒期的那一個月,都是按時出現在師父身邊。這也是不久之後,無論如何都要實現翻譯《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的承諾,以及未來要對師父發下的種種發願、承諾,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師父對我的指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翻譯二十巨冊的《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以下簡稱「《圖典》」)。八年之間翻譯整部《圖典》,是師父一步一步指導我完成的。師父知道電腦是我的專長,問我:「有恆,你喜歡幹什麼啊?」因為西方非常需要佛教的英譯著作,我對師父說:「我很喜歡翻譯。」「很好,《美術圖典》的內容需要翻譯。」本來以為最多幾個月的工程,立刻爽快回答:「好啊!謝謝師父的安排。」但我一踏進編輯部才知道,這是可以載入史冊的鉅著,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師父喜歡做這些巨大的偉業,而這些不可能的任務,佛光山就是能完成。之前,日本有出版社試圖編輯世界佛教美術全書,從資料蒐集開始,人力、物力、經費過於龐大就放棄了。在師父親自的指導與督促下,在佛光山與佛光會的集體創作之下,《圖典》中英文版內的照片,大多源於全球佛光人實地拍攝,甚至蒐集參考書、翻譯校對,處處都有佛光人的身影。

師父超凡的遠見,總是讓人驚歎,弟子都要逐漸思惟,才能理解師父的高瞻遠矚。《圖典》迄今為止是世界佛教美術的第一次大結集,師父無時無刻都在督促著編輯團隊,將英文版早日翻譯出版。

師父的宏願是要讓《圖典》成為佛教藝術研究的基石,後世可在此基礎上增進完善,處處開花結果。而這套史無前例的藝術鉅著,不論是專家學者、編輯、翻譯的同業者,都一致認為至少要花費十年、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但師父一再強調三年內就要翻譯完畢。之後我才明白師父為什麼每個月都要我向他報告進度,沒有他的深思遠慮,二十年都不一定能夠完成。

一開始只有我一人負責翻譯,加上兩位義工協助,我發現僅憑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完成。第一年,我就跟師父表示,要找的翻譯人員:第一,要精通中英雙語;第二,要了解佛教;第三,還要懂藝術、美術、建築這一類的專業。《圖典》涵蓋一百三十七個國家地區,上萬筆詞條,這種人才屈指可數。於是師父建議我不要只招義工,要聘請專家人士來翻譯。

有一天我開心地向師父報告,我們已經有一位執事,每天可以翻譯出一千個字喔!師父卻說:「有恆! 可惜我不會英文。如果我會英文的話,每天可以翻譯一萬五千字。」師父是要讓我了解,怎麼行事才能最有效率,增加了我的動力。所以在許多年後的今天,隨著科技的進步,我目前正在進行的博士研究項目,專門編寫的佛光山AI翻譯軟體,終於可以達到師父所說:一日翻譯一萬五千字的目標了,進度可謂一日千里。

師父給了我很多不同的方法來完成翻譯工程,他舉佛教經典翻譯為例,為什麼很多經典有不同的翻譯版本?因為每位譯經者的觀點不同,他要我們不要太執著、追求完美,這些話也是在催促我們,要怎麼翻譯得更快。

在師父的鼓勵之下,《圖典》的翻譯,我從開始接手到出版花了八年,真正編輯的時間只有七年,腳步緊湊。盡量追隨師父的效率,把工作分攤出去,財務、人事這些點滴的困難,都是師父一步一步教導我怎樣解決的。

到今年,離《圖典》出版已經八年了(英文版Encyclopedia of Buddhist Arts 於2016年五月出版),每一次看到佛光山各別分院在海內外捐贈英文版《圖典》的新聞,甚至大英圖書館、哈佛大學等全球著名高等學府、圖書館、美術館爭相列入館藏,就非常欣慰師父的宏願得以實現。

難行能行

事實上比翻譯更困難的是編輯,比編輯更難的是人事。我們有近一百五十位的翻譯人員,而翻譯專業各有千秋,就要靠編輯們把關,統一調整。師父則心細入微,特意教導我們如何從生活點滴上照顧來自英、美、加、澳等地的義工。師父說:他們大老遠來到台灣,許多事情會很不適應。有時會叮嚀我給他們買些麵包等西方食物。正因如此,這些西方人士才能安住在佛光山,一位英國的編輯更是一住就是五年,大家夜以繼日地編輯,《圖典》才得以早日出版。

編輯工作總算完成了,審稿時又遇到難題。我向師父報告:《圖典》中文版最後是邀請頂尖的教授來做審稿,但英文的佛教藝術教授稀有,可能連一位審稿都找不到。況且時薪會是中文版的百倍以上。師父直接說:「那你就自己來審稿啊!」我立刻回答:「師父,我不行呀!」「有恆!『不能』和『不行』不可以出現在你的字典裡。」師父用很嚴肅的語氣對我說。從那時開始,我開始將佛教藝術變成我的研究項目。

在《圖典》出版之後,我才真正理解師父的苦心,從動中磨練,靜中養成。後來,知名的佛教藝術學者讚歎這部鉅著說,能把分為八大類、二十巨冊翻譯出來的人,早已是佛教藝術的全面專家了。後來我被派到美國服務,接到多所美國高等學府的佛教藝術演講邀請,甚至請我撰寫有關佛光山建築的論文,這些殊榮是翻譯《圖典》給我的磨練。

其實我的中文、對佛教藝術的美感,都是在出家之後,在師父一點一滴的督促中培養出來的。師父會隨機拿出一篇文章讓我讀給他聽,從最初完全沒有抑揚頓挫、標點斷句,到逐漸流暢;從我向師父說我不懂藝術,到能欣賞師父的一筆字,師父就是這樣慈悲,以善巧智慧讓弟子們得以快速成長。

「有恆為成功之本」,凡是有重大的人事問題我都會去請示師父。有一次,我抱著沉重的心情去法堂,師父正在寫一筆字,我坐在旁邊靜靜地等著。師父寫下一幅字「有恆為成功之本」,侍者問:「這幅是不是要送給有恆?」師父默默地點了點頭,然後特別落款2011年。他體諒我從美國來,特意寫上西元年分讓我記住。感動之情溢於言表,我心中的煩惱瞬間煙消雲散。後來的日子裡,當我遇到大小困難,只要看到師父的墨寶,都會產生無限的力量,各種的困難與挑戰都能迎刃而解。

《星雲文集》影響我一生

做事簡單練心難,師父的文字般若改變了我的人生。大學時期我的中文還不是很好,當時網路並不發達,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查字典。每天一則《佛光菜根譚》,明白了師父講的是什麼,然後再抄寫背誦。雖然一篇文章要看上兩三遍,漸漸能夠看懂《往事百語》。師父的這些勵志語錄,改變了我整個人生觀。

我發現一些知名人士的主題演說、哲學道理、勵志名篇,師父的智慧都將其涵蓋,並且簡單易懂地告訴我們人生的道理。所以我有一個志願,要把網路上的《星雲文集》全部看完。師父影響了我的一生,也影響了許許多多人的一生。師父雖然暫時離開我們,但師父的法身慧命無時無刻不在滋養著我們。

而師父的圓寂,猶如佛陀的涅槃,也是向大眾現身說法,警醒弟子們要更加積極、加倍努力,傳承師父的精神。我們要將對師父的感恩、懷念,化作無比的力量,變成對眾生的發心發願;實踐對師父的承諾,成為師父的千百億化身,繼續發揚人間佛教的精神,承繼如來家業。



(摘自遠見天下、香海文化共同出版《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弟子如是說【卷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