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張耀 一場古茶樹修行之旅

採訪撰文/杜晴惠 |2023.12.17
542觀看次
字級
圖/張耀攝影、積木文化提供
圖/張耀攝影、積木文化提供
《59棵大茶樹呼喚:十年不覺茶山夢》 圖/張耀攝影、積木文化提供

採訪撰文/杜晴惠

人,最難無我。

大樹如佛,一樹一世界,其中的深奧、廣大,就看我們有沒有那份安靜、悟性去感受了。有時候它大慈大悲,風起雲湧。有時候心如鐵石,紋絲不動。

——張耀


2011年採訪張耀,在台北的紫藤廬。那時,他擔任茶席主講人,透過一張張親拍的照片,講述如何走進西雙版納的倚邦山、無量山、困鹿山……走進古鎮和茶農相知相惜的故事,以及對古樹茶的一見鍾情。

如同年少讀書時在維也納泡咖啡館一般,過去10年,他沉浸雲南泡茶山,不知不覺,時光紛繁過眼,再次見到張耀和新出版作品《59棵大茶樹呼喚:十年不覺茶山夢》,仔細閱讀,才發現這趟茶山之旅,不只是追求古樹茶的痴迷與夢想,更是一場人間修行。

見識愈多,敬畏愈深

「這些上百年的古樹,就像一尊尊的佛,讓我五體投地。」遠從奧地利薩爾斯堡飛來台灣,他開口談書,第一句話仍是如此讚歎,他所說的古茶樹分布於雲南四大茶區,包括普洱茶區、西雙版納茶區、臨滄茶區、保山茶區。沿著瀾滄江兩岸山麓延伸,舉目盡是茂密森林、高山深谷和崎嶇山路。

一開始的心態,是玩夠了世界各地咖啡館,轉而進入茶的世界,為的是蒐集單株茶,卻沒想到跋山涉水一路難行,「從驚喜、感動,到過程的困難、磨耗,吃苦耐勞都是基本,直至近乎咬牙切齒的執著、苦熬,有時覺得無論多少精力都不夠,古樹茶起飛帶來的巨變,人性扭曲,時時考驗你的理解力極限,你的情商極限,猶如一個巨磨,慢慢地把所有激情碾磨成意志。」終於他遍訪滇中、滇南和西區廣大茶山,採集代表茶寨的古樹茶標本,包括土樣,葉樣,詳細拍照,記載茶源出處,並且一年年累積,形成了系統。

尋訪過程中,儘管喝到的古樹茶順口舒坦,讓他有振聾發聵,滿目光芒的感受。但看到舉世珍稀的古老茶樹資源流失,以及茶農艱困的生活現況,讓張耀一天天夜不能寐。「10年時間,在過去5、6本書都寫完了,如同我的黑白巴黎和絢彩的羅馬畫卷。當年,初識雲南峻嶺的高聳茶樹,驚為天人,忍不住嘶喊分享,第一本茶書《山外有山》一氣呵成。後來,年復一年浸潤古茶山,經歷曲折,有很多傳奇可寫,反而躊躇了,見識愈多,敬畏愈深。」

茶價暴漲裡的人性

張耀說,在山上想要堅守好茶,只能當個「茶奴隸」,從採摘、攤晾、殺青、晒乾,直到裝箱,都得自己動手。甚至在一路過夜的小旅館裡,睡覺也要放在身邊,上飛機也要帶著,「我們團隊五、六個人,整個茶季跑下來數千公里,那麼多寨子精挑細採,總共收穫二、三百公斤茶。別的茶老闆都笑我們太痴。」

他笑稱自己笨鳥先飛,到了2013年,情勢逆轉,開始有人炒作茶山,「有的山頭,我們剛收了一二季茶,茶價就一飛沖天了。」原本貧困的茶山一夜暴富,錢潮席捲大小茶寨,「他們真的是貧困太久,任誰都無法理性的。更多現實的情況,我其實沒寫在書裡。」

奔波茶山,歷經世態炎涼,但「這不只是雲南的古茶樹,是世界的人文瑰寶啊!」他說,「人一輩子幾十年,活到百歲就是人瑞了,這些古茶樹的年齡就算三、五百年,也來自明清兩朝,有的甚至是元宋時期……」百年如一日,落葉化成泥,俯瞰人間,只有給予。

無怪乎,張耀說,大樹如佛,一樹一世界,只能臣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