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觀察記】歸返

文/瑞秋‧卡森 譯/尹萍 |2023.07.23
2464觀看次
字級
仔鰻小小的身子透明無色如水晶;只有眼睛,小如針眼的眼睛,是黑色的。圖/Wikipedia
《海風下》,鷹出版

文/瑞秋‧卡森 譯/尹萍

鰻魚往孵育地的旅程紀錄,埋藏在深海裡。沒有人能跟蹤鰻魚,從十一月的那個晚上,牠們離開灣口大鹽渚起,隨著風與潮,和牠們一道去尋找溫暖的大洋之水;沒有人知道牠們是怎麼游到五百哩外,百慕達以南、佛羅里達以東的大西洋深海盆地的。至於其他的鰻群,秋天從整個大西洋沿岸每一條河、每一條溪紛紛入海的無數鰻群,旅行的紀錄同樣一片空白。

沒有人知道鰻魚是如何跋涉至牠們共同的目的地。多半,牠們會避免行走在表層灰緣的海水之中,因為表層冬風凜烈,日間又明亮如牠們不敢在白晝游下的山溪。牠們應該是穿行在中層海域,不然就沿著陸棚和緩的斜坡,下落海中谿谷︱︱這谿谷,說不定幾百萬年以前原是海岸平原上,鰻族祖先居住的山溪大河。不管怎麼,牠們終會來到陸棚邊緣,海中懸崖自此陡降,牠們便到達大西洋最深邃的沉淵。就在那深海的黑暗中,仔魚誕生,老鰻則死去,再化為海的一部分。

仔鰻的生存之道

二月初,幾十億顆原形質成團成塊,漂蕩在遠離水表的黑暗深海中:是新孵化的仔鰻,親代鰻僅留的遺物。牠們的生命起始,是在水表與海溝之間的過渡地帶,上方有一千呎厚的海水,隔離了陽光,只餘光波最長、最強的冷冷藍光和紫外線, 穿透至仔鰻擺蕩的海域,紅、黃、綠等暖色光都給過濾掉了。一天裡大約有一個小時多一點的時間,那種奇特、鮮明,彷彿來自天國的藍光,會自上方潛入,取代無邊的黑暗:這就是太陽行經天頂的那段時間。只有在這段時間,直射的藍色長波趕得走黑暗。在這一個多小時裡,深海的黎明與黃昏連成一氣,不多久,藍光暗淡,鰻群又生活在漫漫長夜之中。只有海溝比這兒更黑:海溝的夜,沒有止盡。

仔鰻起先對牠們生活的環境極其陌生,牠們靜靜不動,不覓食,靠胚胎期留下的脂肪過活,因此於周圍的鄰居全然無害。因為身體呈葉狀,也因為體素與海水的密度相當,牠們漂浮在水中毫不費力。牠們小小的身子透明無色如水晶,即連那微小心臟唧出、奔流在血管裡的血液,也沒有顏色。只有眼睛,小如針眼的眼睛,是黑色的。如此透明的牠們,適宜居住在這僅見微光的海域,與周遭景物渾然一片,饑餓的獵食者找不到牠們。

(摘自《海風下》,鷹出版)

【作者簡介】

瑞秋‧卡森

(Rachel L. Carson, 1907-1964)

美國最偉大的自然作家,也是最早期的環境保護主義者。她另外三本享譽甚隆的著作分別是《周遭之海》(The sea Around Us, 1951)、《在海之濱》(The Edge of the Sea, 1956)以及有環境預言之稱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 1962)。

《海風下》初版於1941年,已成為描述野生動物生活的經典之作,其後的這類作品莫不拿它作評論標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