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死】生老死是形體的事

文/王邦雄 |2023.07.09
3164觀看次
字級
作者簡介 王邦雄 台灣雲林人,民國30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化大學哲研所畢業,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文化大學哲學系所教授、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暨哲研所所長、淡江大學中文系所教授。
前一秒鐘的愛心,不會因為後一秒鐘的呼吸停止而消失。圖/123RF

文/王邦雄

〈大宗師〉又如是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塊」是天地造化,天地造化用有限的形體來承載我,用人生的行程來勞累我,用老年的時光來讓我休閒,用死亡的終局來讓我安息。說「死亡讓我安息」,這要有強烈的存在感才行:有時候我們的親人過世,反而我們比較能夠接受,就是因為親人活得太痛太苦了。所以老天爺一定有它的道理,死亡之前讓你病痛,你病痛就比較容易割捨,比較走得開;而活著的人也比較能夠放得下,比較能夠接受。

最近有個朋友一度病危,大家已經接受他來日無多的事實了;沒想到不久醫生又說他好像病情穩定下來了,每一個人聽了都感到驚異莫名。這個驚異莫名,我告訴諸位,那種情感是很特別的,我實在不曉得要如何來說這種感覺,好像他應該早一點離去似的。其實那樣的感受來自於對病人艱苦存活與對家人長期拖累的絕大同情,所以講「息我以死」,你要有存在感,你才會有真切的體會。老年一定要退休的,要休閒,所以老天爺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晚年,一切放下,每天遊山玩水,生命有如行雲流水,走人生最後的歲月,每天跟天地同在,也跟萬物同行。

所以生、老、死都是形體的事,上面連說的四個「我」,都超然在生、老、死之上,指涉的是心靈的「生主」跟「真君」。「託於同體」的天地心是不會死的,天地心怎麼會死?但是「假於異物」的形體,是會有走向衰退老死的時候。關鍵在「其形化」,而其心不要「與之然」,形有少中老的變化,心不要隨生命的老去而有蒼涼之感,而超離在「形化」之上。

形體有死 心靈不亡

所以「真君」是「同體」,「形體」是「異物」;形體雖殊異,卻都得通過生、老、死的共同歷程。佛教多說了一個「病」字,「生老病死」。但有的人不一定有病,是自然的走喔,當然那是人生最大的福氣。道家只講生老死,不講病,所以道家還是比較自然,他不會讓你有一種痛的感覺。生老死是形體的事,所謂的「我」顯然說的是形體之上的我,那就是心靈啊。

我覺得莊子給出了「死而不亡」的生命大智慧,形體雖有死,而心「不亡」,我們永遠不被「死」打敗,故《道德經》說:「死而不亡者壽。」我們要這樣想:「真君」總是在那裡的,前一秒鐘的愛心,不會因為後一秒鐘的呼吸停止而消失;那個人一生讀書,那個人一生修行,怎麼可能在一秒間完全消失?不可能的,愛總是長留天地間的。我喜歡這段話,心靈超然在生老死之上,所以生死是形體的事;真君如同天地心一樣的無限,無以名之,就說是天地心,或道心,基督徒可以說基督的心,佛弟子可以說佛陀的心,儒家說天理良心,道家則說道心;道心是與道同在的心,它不會隨著形體的離世而斷滅的。

(摘自《走出莊子的逍遙路》,遠流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