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幽思】手壓泵浦 水拹仔

文/吳宏信 |2023.04.25
1374觀看次
字級

文/吳宏信

假日回鄉下燒窯,在倉庫發現古董級的手壓式汲水泵浦,雙面刻著「正昌」二字,綠色的油漆斑駁,機具腐蝕破舊,底部生鏽早已無法使用,於是帶回家收藏。

這古早味的懷舊汲水器,閩南話稱為「水拹仔」(協,音ㄏㄧㄚ),在自來水還不普及的年代,可說是農家的標準配備。又稱為水龍、水泵、水抽仔、手壓泵浦、汲水器,亦即用手上下搖的抽水機。

手壓泵浦的原理是上方有個活塞,下面有個閥門,兩者都是單向閥,空氣只能往上無法往下。活塞向上時,閥門開啟,將連接地下水的管內空氣抽到上面的空腔來;活塞往下時,閥門關閉,空氣從活塞排出去。如此循環「拹動」,先將下面管子抽成真空,地下水就在大氣壓作用下被抽了上來。

重點是,必須用手上下扳動一支木棍,這個動作就叫「拹」,所以老一輩的台灣人都稱手壓泵浦為「水拹仔」。有的拹仔和泵浦的構造相聯結,一斷掉就無法打水,必須更換整支泵浦,因此這支拹仔非常重要。

台灣早期都有水井,通常是用綁著繩子的水桶把水打上來,既危險又費力。一九二一年,日人津田喜次郎發明了第一支手壓式泵浦,讓取水變得十分便利,立刻成為風靡全日本的廣島名品,日治時代亦曾引進台灣生產與推廣,直到二戰因廣島核爆結束營業。

依照時代區分,刻有「津田式」三字代表日本原裝進口;「津田型」為台日合作生產;「津田牌」為授權在台灣製造;第四代機種則是台灣製造的「正昌牌」。多年前,津田喜次郎的孫子為了緬懷祖先,還曾特地來台尋根。

自從手壓泵浦問世後,人們再也不必辛苦地去河邊挑水或從井裡取水,只要手「拹」一下,就有地下水冒出來,大大改變了民生用水的型態。童謠「轉來驚身軀有味,閣會去水拹仔洗盪予清氣,仝款嘛是貪涼愛耍水」,描寫拹水的古早樂趣,可說十分貼切。

如今大都安裝電動馬達,手壓泵浦多已老舊,零件找尋不易、維修困難,在都市已難得一見。但台灣還有為數不少的手壓泵浦,保存在寺廟、老厝、古屋、復古民宿、特定景區與民俗文物館等處,甚至都還可以使用。若有機會不妨去「拹」一下,體驗舊時代的生活樂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