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公約》 為人類帶來曙光

文/程憲  |2023.04.08
7860觀看次
字級
「綠色和平號」常年在公海上阻止破壞海洋的行為。圖/Greenpeace
混獲式捕撈導致許多海洋生物無辜死亡。圖/Greenpeace
聯合國在上個月宣布通過《全球海洋公約》。圖/Greenpeace
未來受到保護的公海面積將大大增加。圖/Greenpeace
目前全球受到保護的1%海洋(橘色部分),對比30%的海洋保護區網絡。圖/Greenpeace
圖/Greenpeace
圖/Greenpeace
公海上常見底拖網捕撈,不分品種大量捕撈海洋生物。圖/Greenpeace
至少已有40多個國家支持推動《全球海洋公約》。圖/Greenpeace

文/程憲

今年3月,聯合國各會員國經過長久的討論,終於宣布通過《全球海洋公約》,目標為2030年全球至少要有30%的海洋受到保護,因而被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視為是迎來「歷史性的一刻」!因為這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將能規範全球積極設立海洋保護區。

事實上,約20年前起,海洋科學家、NGO倡議代表、行動者、沿海社區代表等環保人士,就積極關注海洋保育行動。雖然近年來國際社會日漸分裂,最後卻依然能尋求妥協、放下差異,以全人類共同目標為基礎,為保護海洋帶來關鍵勝利,共識形成可說得之不易。

99%公海缺乏保護

據統計,目前地球上的公海,只有不到1%受到保護,由於缺少全球保護機制,公海成為強勢石油、漁業企業,以及深海採礦產業的「海洋大戰」競技場。

眾所周知,占地球表面7成面積的蔚藍海洋,孕育著小自浮游生物、蝦蟹、軟體動物,大到海龜、沙魚、鮪魚、海豚、鯨魚和深海珊瑚……它滋養整個星球的生命,甚至人類的每一口呼吸,若沒有這些海洋生物,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比現在高出50%左右,世界也將變得更加炎熱。

海洋生物家園遭難

然而眾所不知的是,地球上的海洋,扣除沿海各國12海哩領海,及200海哩經濟海域,還有6成其實不屬於任何國家,便稱為「公海」(high seas)。這些離陸地很遠的公海,面積達2.3億平方公里,約占地球4成面積,正是90%海洋生物的家園。

很多人可能還有印象,電影裡的對白常說:「出了公海,就無法可管」,許多不合法的交易也往往選擇在公海上進行……在過去歷史中,遙遠的海洋更充滿著各種神怪想像,甚至被認為是通往神祕世界的通道。

探索之餘濫採濫捕

事實上,隨著科技發展,探險家、商人和科學家幾世紀以來不斷地探索,公海不斷被開發、調查、繪製成圖,使得這片占全球海洋2/3,覆蓋地球43%面積,相當於全球陸地,再加上歐洲、亞洲、非洲面積總和的公海不再神祕,反而淪為競相撈捕、採擷及開發的「樂園」。

近20年來,儘管有部分國家一直在關注公海的保育及永續發展,卻只停留於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工作小組的層面。導致長期以來,只有少於1%的公海受到保護。

綠色和平組織因此於2006年發布成立海洋保護區可行方案的《復原之路》報告(Roadmap to Recovery),並聯同「公海聯盟」(High Seas Alliance)盟友推動公海保育議程,歷經多年努力,聯合國乃於2015年決議制訂「全球海洋公約」(Global Ocean Treaty)!

問題複雜解決不易

在全球550萬人連署倡議下,2018年起,各國代表終於在聯合國總部紐約,正式展開首輪磋商。但由於面臨各國對海洋資源剝奪及保護立場間的拉鋸,想要盡快通過全面性並具有約束力的海洋公約,誠非易事。

面對快速惡化的海洋危機,包括1.太平洋上魚類,經常被捕撈業者混獲或過度捕撈,不但破壞海洋生態,更因不當棄置汙染海洋。2.塑膠及海廢汙染嚴重外,氣候變遷造成的海洋酸化、冰川融化,形成全面性危機。3.航運汙染,深海採礦、鑽油勘探爆破等人為破壞,使海洋岌岌可危。

最深海溝垃圾堆積

據調查,遠至南北兩極、深至海底萬米的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塑膠垃圾無處不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海洋裡93%魚類已被過度捕撈或完全捕撈;全球1/3沙魚及魟魚品種,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油輪觸礁或漏油、鑽油台爆炸,生態災難遺禍不斷……

相對的,目前受到保護的海洋保護區,保育措施僅顧及個別物種,如沙魚、鯨類,或僅就捕撈方式、開放季度、捕撈上限、開發行為……設立不同限制。

就算以比較寬鬆標準測量,全球也僅有4.8%海洋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公海只有1.2%。禁止所有形式開發及嚴格限制人為活動,可讓海洋完全休養生息,自己恢復生機的保護區域,全球只有2.2%,公海更只有0.8%(不到1%)。

聯手合作拯救家園

因此儘管聯合國正式宣布通過《全球海洋公約》,很多人還是懷疑是否能夠真正落實至少30%的海洋能夠成立「保護區」。畢竟,公海面積超極大,卻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管轄,即便它千瘡百孔、快速惡化,也很難指出哪一個國家該為此災難負責。

綠色和平組織也呼籲,保護海洋的目標很難一蹴可幾,但在公海面臨珍貴資源被掏空、生物多樣性日漸萎縮,還有氣候危機無遠弗屆的困境之時,未來一年將是不能錯過的關鍵時刻,因此國際間應致力合作保護地球唯一家園,守護與全球民眾命運相連的海洋。



公海聯盟 推動保護方案

全球有不少團隊正致力積極有效解決海洋危機。綠色和平組織聯同英國牛津大學、約克大學率領的科學研究團隊,發表《30 x 30海洋保護藍圖》報告,提出「全球海洋保護區網絡」計畫,主動提供各國採用實施。

該計畫收集各地生物學(沙魚、鯨類等物種的棲息地、遷徙路線等)、海洋學(海面溫度變化、上升流地區等)、生物地理學(海底山、海底熱泉、冷水珊瑚分布等)和社會經濟(捕魚熱點、礦產開發權等)最新數據,編製地理資訊系統,以電腦程式演算數百次,從而提出海洋保育特徵覆蓋率達30%及50%的最有效海洋保護區方案行。

《30 x 30海洋保護藍圖》提出概念並非唯一方案,相關決策仍需一併考慮更多專業意見及當地因素,但透過在公海上成立保護區的討論,和實質可行的建議方法,將能為全球海洋公約的推動,提供重要背景資料和數據參考。

事實上,全球在過去已有成功推動海洋保護區的例子,其中2016年建立的南極羅斯海(Ross Sea)保護區,面積達155.5萬平方公里,約43個台灣本島大,可說是目前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可惜2018年,原本計畫再進一步成立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南極威德爾海」(Weddell Sea)議案,卻因少數國家阻擋而功敗垂成。

雖然海洋保護區推動不易,但綠色和平目前正計畫結合全球超過40個環境保護組織組成「公海聯盟」(High Seas Alliance),有望成為「2030年實現保護30%海洋保護區」的前奏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