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第12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首獎】 遺骨(下)

得獎者/何定照 |2022.11.29
1625觀看次
字級

得獎者/何定照

當我隨著正念練習漸漸改變,曾經彷彿永遠威嚴、不可挑戰的父親,隨著歲月流逝,也悄悄改變了。或許因為終於放下養家與教育孩子的重擔,他過去總顯嚴峻的面容線條,不知何時已柔軟;印象中總在喝斥的聲嗓,也化為言笑晏晏。

我彷彿唐吉軻德,一直想著對抗巨人,轉頭卻發現,眼前只是風車。累積多年的怨憤、抗拒與恐懼,似乎皆是妄念。

重新回首過往,我也才更同理父親在時代風雲下的壓力與拚搏。

十九歲就因戰爭動亂、生死劫難,加上要為家人掙糧而從軍來台,意外與至親永隔,孤單淒涼自是難免;來台一無所有,三十六歲才以文會友,與母親結婚成家,他一方面得壯大家庭,好讓家鄉看見他在台的繁盛,一方面又得寄錢回去,消解離鄉歉疚……或許是這些多重高壓,逼得父親情緒高壓,選擇了最快速的教養方式。

那樣躲在霸氣態度後的恐慌,就像幼時每逢較大地震來襲,父親總率領全家到對面的大公園繞行多時,以防又有餘震。回想起來,那顯示父親有多擔憂失去自己從無到有打造的家,又只能用多質樸的方式來保護家人。

也或許,正如叔叔猜想,在老家一直非常和善、是弟妹眼中最好哥哥的父親,應該是因為後來受軍隊影響,才變得比較霸道——叔叔用「有軍閥作風」形容。停頓一下,叔叔低聲補上:「但妳爸爸吃的苦比我們都多,貢獻也最大……」

一切的一切,我緩緩消化,和父親的關係,奇妙地有了大轉彎。與父母相聚,我開始驚異地感受彼此流動暖流,會後總覺滿滿能量;每回離開父母家,他們總在陽台向樓下的我不停揮手,成了我們間小小的甜蜜儀式。即使父母後來搬到窗戶密閉的高樓,當我到了一樓往上望,父親的手也猶然貼在玻璃窗後,不停揮動。

然而就如所有生老病死,病魔終究找上父親。在他最後的時光,彼此關係已經很好,但仍難以觸碰他的我,一回拋開自我設限,學著妹妹幫他按摩手掌。當時已不大有力氣說話的父親,或許是驚喜我首次透過肢體傳達的情感,開心到笑得張大嘴,欣喜萬分地長久注視我。

從未和父親這樣相對凝視,我一時有點尷尬,竟一度微微別過頭,又鼓起勇氣重新微笑凝視他。後來父親即使是閉上眼,仍保持大大的微笑,彷彿極享受這按摩中的情感交會。說來,那應是我們父女數十年來,情感最直接坦露、最親密的一刻。

但我仍然沒勇氣擁抱他。父親離開的那天凌晨,我夢見他來向朋友和家人告別。夢中,我在幼年之後首次結結實實地擁抱了他,為他送別。

可惜現實中的我,終究沒勇氣也來不及遞出擁抱。那晚,父親手腳突地冰冷,全身出汗,在我們還不明白發生什麼,急著為他更衣時,父親就往生了。

正如所有對「太遲」的悔恨,我對父親的擁抱,發生在他闔眼後。也要在之後我讀了佛事奠祭,才驚覺我的擁抱,恐怕會讓父親如火灼燒、痛徹心扉。

愚痴如我,究竟修行太荒疏,所知佛法太有限。自以為能維持一定程度的「正念」,也在生死大事來臨時亂了套:父親往生之初,我的淚水常如年少時不自覺流下,只是當時因被束縛而流淚的我,絕想不到往後會因悲傷失去父親而流淚;也總不斷回想父親往生瞬間,試著組織記憶,間或尋思父親究竟去了哪裡……

在一遍遍《心經》、〈往生咒〉等持誦,一場場法會拜懺中,我終於緩緩從父親往生的悲傷中恢復。也要到更後來,我恍惚領略為何經典要眾生練習觀骸骨、觀墓園九相:那才是究竟。而若非父親捨報,我恐怕難有機緣一窺這究竟。

此刻,我面對父親的遺骨,一切變得了了分明。父親先是用他的人生,為我示現娑婆世界的苦難,世人又如何能慈悲觀照;又用他的寂滅,為我示現世間諸法、一切眾生,皆會化為塵、歸於土。

就像「觀墓園九相」所說,看盡墓園屍身,領悟「確實如此,我的身體也是這種性質,也將變成如此,而且無法避免這樣的結果」。當看清所有身體,所有命運,最終都將化為白骨一堆,還有什麼不能放下?

而最殊勝的正是,當最終都將是白骨,更具現彼此本質的相同與相連。正如一行禪師在越戰後寫下的名詩〈請以真名呼喚我〉:「我是烏干達的孩子,骨瘦如柴,腿細如竿/也是製造炸彈提供給亞非各民族的人/我是因被性侵受辱而躍入深海的十二歲小女孩/也是帶著不懂得覺察和感受的心出生的海盜……」,是種種處境造成人的不同,而只有慈悲與智慧,才能寬憫眾生,照見其下的同。

當年,是時代把一位弟弟眼中和善的哥哥,變成我曾認為凶惡的父親;也是懞懂無明的我,加劇了我認知的凶惡。如果我早有慧根,早點看出父親的苦,或許我早有能力擁抱父親?世事如一行禪師所說,interbeing,互即互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父親的一生,在父親影響下的我,那背後推動著我們前進的時代與社會,其實都互有因果,只是當時不識。

在為父親製作的紀念冊,我們以父母友人取父親之名「明波」致贈的「明揚江漢波」詩句,作為題名。鏡花水月,波浪無常,此刻我更感受父親名中的「明」意義在於明心見性,用他的一生來揭示,成就我們的究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