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瑣談】 略說番茄

文/吳宏信  |2022.11.03
968觀看次
字級

文/吳宏信

番茄古名六月柿,又稱西紅柿、洋柿子,大陸一般稱為「西紅柿」,亦即從西洋而來,長得很像紅柿。台灣有些地方以日文「日文「トマト」稱之,這是英文Tomato的音譯;台語稱為「柑仔蜜」(kam-á-bit),又叫「臭柿仔」,因為其莖部會分泌臭味;金門、泉州則稱為「柑仔得」,乃源自菲律賓語Kamatis。

番茄是茄科植物,原名櫻桃番茄,「番」字顧名思義來自化外,原產於南美洲的安地斯山區,秘魯人認為顏色鮮豔可能有毒,只用來觀賞,稱其為「狼桃」。十六世紀,英國俄羅達拉里公爵見番茄鮮美紅豔,將它送給女王伊麗莎白,歐洲人稱其為「愛情之果」,但仍沒人敢食用。

相傳有位法國畫家看見番茄顏色誘人,冒著中毒的危險大膽嘗試,事後並未覺得不適,便將此經驗告知朋友。消息傳到其他國家,人民發現番茄無毒,這才安心食用,又被譽為紅色果、金蘋果、紅寶石。

根據明代趙函《植品》記載,萬曆年間,傳教士將番茄帶到了中國,叫做「西番柿」,當時認為番茄有毒,王象晉的《群芳譜》即說「生食之,刺入喉」。直到清末,知道番茄不僅沒毒,還可以生吃,這才逐漸大量種植。汪灝《廣群芳譜》描述:「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

番茄含有果糖、維生素及抗氧化之茄紅素,不但熱量低且能吸收脂肪,具有防癌、減肥、健脾開胃、解熱生津、補益肝腎,以及防止肌膚和血管老化的作用,可說是超級蔬果。俗諺「番茄紅了,醫師的臉就綠了」,即可印證番茄營養豐富且有益健康。

台灣的番茄由荷蘭人引進,經過農業育種及不斷的改良,品種繁多大小皆有。大果多做為烹調用,如番茄炒蛋;小果由於方便食用、酸甜可口,多當成水果。番茄既是水果也是蔬菜,可鮮食、煮食,或是加工製成醬、汁、蜜餞,成為常見實用的蔬果,可說是經濟價值非常高的作物。林玉山詩云:「果如紅柿出西洋,氣味芳香養素強。憶昔無多人賞識,年來釀醬作羹湯。」足以說明番茄的特色。

番茄以油熱炒烹調,更容易吸收茄紅素,生吃則容易讓身體變冷。南部還有種特別的吃法,將生番茄切盤,沾上加了糖粉和薑末的醬油膏,甜鹹適中非常可口,喜歡嘗鮮者不妨一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