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性價比高牛肝菌

文/朱振藩 |2022.10.24
587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曾讀名作家也是吃家汪曾祺寫的〈昆明的雨〉一文,信筆拈來,佳趣天成。文章裡面寫道:「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確實是雲南一大特產菌。該菌種類繁多,在雲南分布極廣,最為當地人們喜愛和熟悉的,為「見手青」,這類的牛肝菌約十四種,有黑見手、紅見手、紫見手、粉見手、黃見手等。而「黑牛肝菌」、「橙香牛肝菌」(陳香菌)、「乳牛肝菌」諸種,亦因味道鮮美,清香可口,深受大眾喜愛。

基本上,它的兩大品種分別為學名「美味牛肝菌」及「厚環黏蓋牛肝菌」,宗枝繁衍,妙品迭出。

前者(白牛肝),又稱大腳菇、白牛頭、炒菌。從單生而至群生,常和櫟及松樹的樹根形成菌根。菌蓋扁半球形,呈土褐色、黃褐色,稍具茸毛,菌肉白色肥厚,柄粗壯,味微酸而香甜可口。不僅營養豐富,且有良好藥效,乃中成藥「舒筋丸」的主要原料。乾品香味突出。它是舉世知名的食用菌,在西歐各國尤備受推崇,台灣亦有零星出產。

後者一名松蘑、黃花松茸、黏團子。菌蓋扁半球形,栗褐色或赤褐色;菌肉淡黃,呈海綿狀,頗富彈性,口感滑潤。主產於中國東北各省的松林地上,雲南亦現芳蹤。

食用鮮品時,應洗淨泥沙,剪去其砂根,先用沸水汆燙,浸入冷水中待用;乾品先以熱水脹發後,剪去砂根應用;醃製口則先用清水浸泡,待脫鹽後再用。牛肝菌可與葷素各料配用,宜於炒、爆、溜、燴、汆、烹或燜、烤等方法成菜。其中,尤以爆、炒最為常見,但有些竅門。汪曾祺本身亦擅割烹之道,指出:「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不明其中原因,但我在北京的雲南菜館裡,品嘗「素炒白牛肝」時,倒有不少去皮蒜頭。

此菜在製作時,將整治好的牛肝菌,連同切成馬眼片的紅燈籠椒、切小馬眼片的酸蓮花白、去皮蒜切小片,置旺火炒鍋上,加胡椒粉、精鹽、素油炒畢,以蠶豆水粉勾芡,淋澆辣椒油、麻油拌勻,起鍋裝盤食用。

這道菜鮮香脆嫩,酸辣適中,下飯佐酒,無不相宜,它是用美味牛肝菌製作的。而我一直念念不忘的「紅油牛肝菌」,雖在各地吃了好幾回,但滋味最棒的,首推香港銅鑼灣信德街的「彩雲南」,縱使超過十年,仍常縈繞吾懷。

其特別之處,是選用體大肉實,蓋球形、表面有龜裂紋,粗壯色黃的橙香牛肝菌,此菌香甜可口,菌綿有勁。將整治處理好的牛肝菌切成厚片醃漬,接著乾辣椒切小段,鐵鍋內注花生油,待旺火燒開冒煙,下牛肝菌略炸,俟水分稍乾,濾油再開旺火,注入花生油,續下花椒粒,焦後即撈出。隨後先炸乾辣椒段,呈深紅色之際,下牛肝菌拌炒,入缽以醬油拌勻,加蓋封嚴,回軟裝盤,淋花椒油即成。

菜品黑紅有光澤,鮮香麻辣異常適口,回味無窮。據說隔日再食,滋味更好,可惜未能如願嘗到如此滋味,未免美中不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