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鄭州商城遺址 商代早期的王者之都

文/記者桂娟、袁月明 |2022.08.27
4674觀看次
字級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圖/新華社
鄭州商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的安金槐像。圖/新華社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內的鄭州商代都城復原沙盤。圖/新華社
獸面紋銅鉞。圖/新華社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內展出的原始瓷尊。圖/新華社

文/記者桂娟、袁月明

河南鄭州之所以能列入中國大陸「八大古都」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它車水馬龍的地表之下,掩埋著一座3600多年前的規模宏大、布局嚴整的商代早期都城遺址。「當時鄭州商城引起的轟動,不亞於國外發現龐貝古城。」



大河泱泱,自西向東一路奔湧,匯萬流以浩蕩。

在史謂「天地之中」的河南鄭州地區,湍急的黃河一下子變得平靜溫柔許多,如同扇軸般悠然展開,沖積孕育出遼闊、肥沃的華北平原。

華夏文明,便在此處肇始。

距今約十萬年的織機洞遺址、約三至五萬年的老奶奶廟遺址、約一萬年的李家溝遺址、約八千年的裴李崗遺址、約五千三百年的雙槐樹遺址……自舊石器時代起,鄭州地區就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核心區之一。

而讓鄭州有充足底氣入列中國「八大古都」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它車水馬龍的地表之下,掩埋著一座三千六百多年前的規模宏大、布局嚴整的商代早期都城遺址。

今年七月二十六日,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正式開放。

這座整體造型為抽象幾何、外牆面仿若層層疊壓著的考古地層的建築,與矗立在不遠處的商代古城牆遙相呼應,「鑲嵌」在鄭州市老城區的中心,訴說著這座城市三千多年來人脈不息、文脈不斷、城址不移的故事。

黃土之下有商之城

閒暇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楊文勝最喜歡在城牆根走走看看。這段綿延七公里的夯土城牆,是鄭州商城遺址留存至今的最顯眼的遺跡之一。

五十多歲的楊文勝,長得高大魁梧,笑聲爽朗,是一名道道地地的鄭州「土著」,打小就在城牆旁長大。

「初中放學後,經常和小夥伴爬到城牆東南角上摘核桃、滑滑梯,一年下來,恐怕腳後跟都帶了一釐米(公分)厚的城牆土……」小山似的土城牆,在少年楊文勝眼中堪比「遊樂場」,帶給他不少美好記憶。

上了年紀的老人們回憶,多少年來,這城牆一直靜靜地橫亙在老鄭州的四方城中,不少人從上面取土,或是乾脆在上面掏個窯洞做棲身之所。大家習慣了它的存在,至於它究竟從哪裡來,沒有人在意,也沒有人說得清楚,更不會和久遠的「商」聯繫在一起。

冥冥中,一切從一九五○年開始變得不同。

這年秋天,時任鄭州南學街小學教師的韓維周像往常一樣,在城東南的二里崗一帶散步。路過一處建築工地時,他偶然撿拾到幾塊繩紋陶片和磨光石器。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卻讓韓維周心頭一顫,他初步推測「應是商代遺存」。韓維周並不是胡謅。相反,這位小學老師有著豐富的田野考古經驗。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韓維周就曾進入河南古蹟研究會從事考古工作,安陽殷墟、辛村衛國墓地等遺址的發掘都有他的身影。

於是,韓維周立刻將新發現報告給新成立的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經過進一步調查,考古人員判定這裡是中原地區繼殷墟之後,發現的又一處重要商代遺址,年代可能比殷墟還要早。

前方還有更大驚喜

茲事體大,大陸文物考古界高度重視。隨後幾年,以被譽為「新中國河南考古第一人」的安金槐為首的多名考古工作人員,開始對鄭州二里崗及周邊區域進行大規模調查和發掘工作。

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敏在一九五四年發表的《一九五二年秋季鄭州二里岡發掘記》中寫道:「鄭州地區內殷代遺址的分布很廣泛……在鄭州市的南郊、東郊及北郊都有分布,現在的鄭州市區就是坐落在殷代遺址的上面。」

根據大量出土陶器的形制特徵以及地層關係,考古人員明確了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的年代要早於商代晚期,而又晚於夏代或商代前期偏早階段。「二里崗文化」由此被命名,成為衡量商代早期文化的又一考古學標尺。

此時,安金槐等考古學者還不知道,前方等待他們的,是更大的驚喜。



「會不會是商代的城垣?」

遺址發現引起轟動

一九五五年,在鄭州北部白家莊一次配合基建的考古發掘中,考古隊發現了兩座相互疊壓的商代墓葬。挖著挖著,帶隊的安金槐開始犯嘀咕:怎麼墓都到底了,還沒見到生土層?

沒辦法,繼續向下挖。很快,眾人就發現了密集且清晰的夯窩,有明顯的夯築痕跡。「墓葬下面是夯土層!」

可這些夯土是做何用?為了探明情況,安金槐帶領考古隊新挖了數條探溝,不斷加大鑽探力度,誰知夯土一路延伸,一直沒找到盡頭……

「會不會是商代的城垣?」安金槐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大膽的猜想。

記錄城市生長密碼

在當時,這個假設可謂石破天驚。要知道,在已經發掘了數十年的殷墟,都始終沒有發現大型城垣遺跡,那麼比殷墟更早的鄭州商代遺址,會有城垣嗎?

向東,向西,向南,向北,考古隊順著探溝繼續尋找,不久便鑽探出,這些商代夯土層剛好合圍成一個縱長方形,總長近七公里。更為巧合的是,南部的商代夯土層恰好與鄭州明清老城的南城牆重合。

這下,安金槐心中懸了多日的猜想,終於被考古材料明確證實:鄭州商代遺址存在大型城垣,是一座前所未知的古城址。「鄭州商城」由此被命名。

消息一出,考古界既驚訝又振奮。

據與安金槐先生共事多年、曾多次參與鄭州商城發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曾曉敏回憶:「當時鄭州商城引起的轟動,不亞於國外發現龐貝古城。」

如今,在鄭州市城東路與東里路交叉口,仍留有一段保存完好的鄭州商代城牆縱剖面,斷面上清晰展示著從商代、戰國一直到近代各個時期的夯土層。深深淺淺的土層間,用白色線條做以區隔,乍看之下恰如樹木的年輪,記錄著城市生長的密碼。

商湯開國其都赫赫

只要聊起鄭州商城的發掘經歷,年逾古稀的曾曉敏便會瞬間打開話匣子。

雖然已經退休,但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工作站內,仍保留著曾曉敏的辦公室。進門處占了大半面牆的書架,早已被一本本考古報告文集和資料照片集塞得滿滿當當。

「這是安金槐先生在考古工地,這是鄒衡先生來指導工作,這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專家代表們參觀標本室……」每一張珍貴老照片背後的故事,老先生都如數家珍,但最令他記憶猶新的,還要數鄭州商城三處青銅器窖藏坑的發掘。

鄭州商城第一處青銅器窖藏坑,發現於一九七四年。

彼時,為響應國家「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大陸掀起了挖防空洞的熱潮,鄭州也不例外。一天,一名工友挖著挖著,「嘭」一聲響,一鎬刨出了兩只鏽跡斑斑的金屬「大鍋」。這是啥?有人害怕是炸彈,便連忙上報給相關部門。

「考古隊到現場一看,便知道這兩件並排而放、裝飾著饕餮紋與乳釘紋的大鼎非同尋常。」想起發掘時的有趣細節,曾曉敏忍俊不禁,「一般我們用洛陽鏟,都是竪著往下探,這次為了確認地面方位,就反向操作,拿著洛陽鏟垂直往上探,結果從杜嶺街一戶人家裡屋的床底下鑽出來了。」

此次發現的,就是鄭州商城的代表性文物「杜嶺方鼎」。其中,稍大的一件通高一百公分,重達八十六點四公斤,被命名為「杜嶺一號」,稍小的則被命名為「杜嶺二號」。

《史記.封禪書》有云:「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自古以來,鼎便被視為國家和權力的象徵。

杜嶺方鼎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商代早期青銅重器,比殷墟出土的後母戊鼎還要早約三百年。

隨後,第二、第三處青銅器窖藏坑分別於一九八二年、一九九六年被發現,出土了包括大方鼎、大圓鼎、扁足鼎、牛首尊、羊首罍、提梁卣、戈、鉞等在內的一大批青銅禮器。

這一系列發現,不僅直觀印證了商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傳統,也為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王者之都」,提供了考古學意義上的有力證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