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清富,以《金剛經》為師

林蒼生 |2022.07.17
2556觀看次
字級
圖/和平國際提供
繪圖/李蕭錕

文/林蒼生

延續《隨便想想》的精神,林蒼生在《隨便想想2.0》中,再度呼籲台灣的企業家應以台灣人特有的人文精神──融合溫和的儒家文化基因與西方現代科技──為優勢,在21世紀這個覺醒時代,將良善的台灣人文,藉由企業的發展,遍及地球村的每個角落。



朋友問我,為什麼不談一點當今的問題。我笑一笑,置答。這是大哉問的挑戰。我一向只談未來以及事情脈絡的梳理,當今的問題,其來有自,已像一列往前衝的火車,擋不住了。

人類的思想隨著文明的累積,已像一列無形的火車往前衝,這無形的火車看不見,卻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股洪流,左右了當代人們的思惟,很難擺脫。人們只懵懵懂懂跟著潮流走,於是人心逐漸敗壞,古來心靈裡的純靜、安詳與喜悅,也逐漸消失。我想這才是我們應討論的事。

幾百年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民生主義、什麼什麼主義都已實驗過了,為什麼功效不彰?相信一定是與沒有切入問題的源頭核心有關。問題的源頭,在思惟模式的正確與否,而不是在社會的表象上以不同的意識形態或主義互相爭執。

思惟模式已成慣性

當思惟的模式已成慣性,必須再深入慣性的背後探討其深層的原因。幸虧現代科學,尤其是量子力學的進展,已告訴我們整個山河大地,森羅萬象,分析到最後,也只是由一個東西叫「能量」所組成。能量有粗有細,粗細只因人類的感官受限,須以「有」、「無」來分別粗細。其實,在粗細之間,其能量仍是連續的,而這能量的連續性左右了萬物運行。人們不知這能量的全貌,便一直在粗的表面世界團團轉。

而這能量的「連續性」所隱藏的機能或規律,因連續性是看不見的,老子便稱之為「道」,儒家便稱之為「天」,佛法便稱之為「如來」。

意識裡的表面意識與潛意識也一樣,意識是覺知的能量,並不分表面或潛意識,意識是「全像」的,意識是連續的。這意識的大海,佛法稱之為「如來藏」,「如來藏」三個字已暗示了意識的連續性或「全像」(Holographic)。

意識裡的念頭像泡沫,剛由無中出現時我們稱為第一念,第一念只是單純的「看到」,例如:看到一朵花,這時只是看到一朵花而已。當覺得花很美時,已在不知不覺中落入分別心的第二念了。然後,起了念頭想摘回家,這已是占有欲的第三念了。這三個念頭像泡沫,是個小小意識,當多個泡沫出現就成為中意識甚或大意識。意識形態便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而使人的自我逐漸頑強固執不易相處。

要善護念並不容易

當我剛讀《金剛經》,我很訝異佛陀為什麼一開始只談「善護念」,原來如何保持在意識的第一念是修心養性的第一要務。一進入分別心以後,所有汙染的鍊就開始啟動。如不切斷就愈理愈亂。在現代的社會環境,要善護念並不容易,但這是絕對必要的學習。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時刻觀照「當下」,當下就是第一念,就是「善護念」的念。

接著,《金剛經》又談到心量,我常說一個企業家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也是從這裡體會來的。《金剛經》說我們的心量要像虛空那麼大,平常人的自我太窄小,如能擴大到虛空那麼大,自我就變成大我。這比喻在《楞嚴經》用一句很美的文字:「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虛裡」來述說。

然後《金剛經》又提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句偈的觀念,使我們有一個修育的目標。人的自我由一個人自顧自己的心量,擴大到要照顧別人的心量,這是由我相進步到人相的現象,因此家庭與公司或企業便成為學習擴大心量的好地方。我一直提倡最好能把企業當家庭來經營就是這個原因。讓家庭的溫情充滿在企業中是能擴大心量的好方法。一個企業如只以報表來管理,不管業績如何都不能說是一個好企業,不是清富企業家的企業。

(本文摘自和平國際出版《隨便想想2.0》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