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陳雲霽 科學研究 猶如攀登高山

文/記者劉張泉、溫競華  |2022.06.19
2121觀看次
字級
圖/新華社
向團隊成員解說設計方案。圖/新華社
陳雲霽與科研團隊成員進行芯片調試。圖/新華社

文/記者劉張泉、溫競華 

「讓計算機更聰明」、「讓機器更好地服務人類」……這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雲霽孜孜以求的夢想。

多年來,他潛心科研,成果頻出;科研不易,但他樂在其中。他說:「人工智能的未來是星辰大海,我將投入全部精力去探索奮鬥。」

科研,畢生追求事業

細框眼鏡、淡藍襯衣,眼前的陳雲霽,談吐文雅又略帶風趣,充滿朝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八○後」年輕科學家,已在陸產處理器芯片研製領域耕耘了二十餘年。

走上科研之路始於興趣和求知欲。童年時,陳雲霽就被家裡書架上的書深深吸引,無論是工程類,還是歷史類都愛看;大學三年級時,他抱著對芯片研究的興趣,把計算機系所有實驗室的門敲了一遍,終於爭取到參與科研工作的機會,儘管做的都是些「雜活」,卻深深感受到了計算機的巨大魅力。

此後,陳雲霽成為中科院計算所陸產通用處理器龍芯研發團隊最年輕的成員。二十五歲時,他成為八核龍芯三號的主要架構師。龍芯三號與龍芯一號、二號有所不同,從單核發展到多核。「以前一桌菜給一桌客人吃,現在一桌菜要給八桌客人吃。」陳雲霽打比方說。

設計難度大大提升。在資源十分匱乏的條件下,陳雲霽通過不斷摸索,提出了快速完整的存儲一致性檢驗方法,解決了多核處理器設計驗證中的難題。

開創,計算機更聰明

「未來的智能計算系統應該是什麼樣的?」十幾年前,陳雲霽思考這個問題。當時,智能算法規模快速增長,硬體系統的發展卻很緩慢。「人臉識別、自動翻譯等人工智能應用,需要深度學習算法作支撐,這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傳統芯片遠不能滿足需求。」陳雲霽說。為此,他帶領團隊研製了國際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寒武紀」,其智能處理的能效達傳統芯片近百倍,使深度學習處理器逐漸從理論走向實際,目前已應用在數以億計的手機產品中,被哈佛、史丹福、麻省理工等全球二百多個科研機構和芯片企業跟蹤引用。陳雲霽曾在論文中將深度學習處理器體系結構命名為「DianNao」、「DaDianNao」。

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將陳雲霽團隊的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研究成果評論為「開創性進展」,並認為他們是該領域的「先驅」和「公認的引領者」。

「什麼樣的抽象能讓神經網絡湧現出更強的人工智能?答案也許遙遙無期,但其前進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將使機器更好地服務人類。」陳雲霽說,自己願意把人工智能作為畢生奮鬥的事業。

攀登,奮鬥成就風景

十四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二十四歲在中科院計算所取得博士學位,二十九歲晉升為研究員……在外人看來,陳雲霽是一個總是「彎道超車」的天才,但他認為,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可走。

盛夏汗流浹背地在沒有空調的宿舍裡寫論文,多次向國際頂級會議投稿被拒……艱辛與挫折前,他沒有放棄「人工智能」之夢,把研究做得更深入。

陳雲霽清楚記得,當他們研發的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終於問世,測試結果顯示指標達到預期時,他特別高興,回去好好睡了一覺。第二天,又像往常一樣正常上班,開啟下一個循環。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在未知領域的探索很孤獨,特別是在別人沒有涉足過的『無人區』探索,會更加孤獨。」陳雲霽說,但有科學理想的人必須要有勇氣探索冷門、未知的領域。

他常對學生說,做科研不是為了發論文、拿項目,要勇於涉入未來有前景、但現在很少有人關注的領域,雖然不容易發論文,但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更大意義。

「科研如登山,會出現一個接一個的難題,需要不斷為解決問題進行嘗試和努力。一路攀登,回頭望去,山下的風景好極了!」陳雲霽說。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