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孔融之死

文/嚴陽 |2022.04.12
1038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太中大夫孔融被棄市(棄市,即在人們集聚的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其原因乃是因為他憑借自己的才幹與名望,屢次戲弄、嘲笑曹操,隨便發表議論,並多與曹操意見不合。於是,「操遂收融,並其妻子皆殺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漢紀五十七》)

孔融之死,與一個文人有關,他就是郗慮。

郗慮,兗州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年輕時,受業於當代大儒鄭玄;建安初年即官拜侍中,守光祿勛,又遷御史大夫,其在政治上所達到的高度比之孔融更高。

那麼,郗慮為什麼要坑害孔融呢?《資治通鑒》的說法是「融與郗慮有隙,慮承操風旨,構成其罪」,其大意是說孔融與郗慮一向有矛盾,郗慮秉承曹操的意思,羅織孔融的罪狀。而兩人之間的嫌隙,或許始於漢獻帝曾與他們的一次對話。當時,漢獻帝問孔融:「郗慮有什麼特長?」孔融回答:「他知道天下大道,卻不能讓他掌權。」郗慮舉起笏板,反駁說:「孔融曾經當北海國(今山東濰坊)宰相,政事鬆散,人民流散,他哪裡適合掌權?」

孔融對郗慮的評價,還是恰如其分的:從後來郗慮構陷孔融,致孔融於死地,以及他後來軟禁伏皇后,眼睜睜看著伏皇后被殺死等事件來看,郗慮一旦擁有了權力,他更有可能走極端;而這幾乎也是某些文人出身的政客的通病──他們更善於迎合上級,打壓其他的人。

曹操的長子,魏文帝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有這樣的名言:「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孔融與郗慮之間,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也可以說,孔融之死,其自身有一定的責任──太過高傲以致目中無人;同為文人──至少是文人出身的郗慮,同樣也負有相當的責任──心胸狹窄容不得同類。而在孔融與郗慮之後的年代裡,類似的悲劇也不少見,這無疑是中國文人的悲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